释师范的诗
本页收录释师范的古诗/代表作品根据时间排序,通过这些释师范古诗词的介绍可以了解名家释师范的诗风。如果您也有喜欢的释师范代表作品、或喜欢的释师范的古诗词,欢迎分享。
宋代:释师范
黄衣捨去混缁衣,弃却甜桃摘醋梨。
酸涩一时尝过了,攒眉归去许谁知。
黃衣捨去混缁衣,棄卻甜桃摘醋梨。
酸澀一時嘗過了,攢眉歸去許誰知。
宋代:释师范
种田博饭喫,饱卧长伸脚。
把将三界来,安向左边着。
引得龙牙老古锥,手里把柄破木杓。
種田博飯喫,飽卧長伸腳。
把将三界來,安向左邊着。
引得龍牙老古錐,手裡把柄破木杓。
宋代:释师范
土木场中过两冬,朝怱怱兮暮怱怱。
从来业识无凭据,说甚东山大脱空。
土木場中過兩冬,朝怱怱兮暮怱怱。
從來業識無憑據,說甚東山大脫空。
宋代:释师范
二月复二月,韶光尚可留。
雪消深涧底,花发旧枝头。
万木寒威解,千峰翠色浮。
有谁知此意,相共倚危楼。
二月複二月,韶光尚可留。
雪消深澗底,花發舊枝頭。
萬木寒威解,千峰翠色浮。
有誰知此意,相共倚危樓。
宋代:释师范
谁家牯,谁家犊。
谿东谿西,水甘草足。
宜乎后夜当春耕,懹袖应难秘斯轴。
誰家牯,誰家犢。
谿東谿西,水甘草足。
宜乎後夜當春耕,懹袖應難秘斯軸。
宋代:释师范
从来有口挂虚壁,谁信如今口亦无。
因记通身红烂客,无端白纸强涂煳。
從來有口挂虛壁,誰信如今口亦無。
因記通身紅爛客,無端白紙強塗煳。
宋代:释师范
视死生如游戏场,固知老子不曾亡。
祇今何处问消息,风递梅花扑鼻孔。
視死生如遊戲場,固知老子不曾亡。
祇今何處問消息,風遞梅花撲鼻孔。
宋代:释师范
江南两浙,春寒秋热。
尘沙劫事在如今,如今不异尘沙劫。
江南兩浙,春寒秋熱。
塵沙劫事在如今,如今不異塵沙劫。
宋代:释师范
半真半假千家货,非实非虚百宝囊。
尽底打开都见了,有谁合火共分赃。
半真半假千家貨,非實非虛百寶囊。
盡底打開都見了,有誰合火共分贓。
宋代:释师范
春日晴,黄鶑鸣。
山花似锦,汀草如茵。
堪悲堪笑,公塘寨里王节级到处巡捕,自己不知不觉,打失一双眼睛。
春日晴,黃鶑鳴。
山花似錦,汀草如茵。
堪悲堪笑,公塘寨裡王節級到處巡捕,自己不知不覺,打失一雙眼睛。
宋代:释师范
横片竖片胡乱搭,长针短针信意联。
但见日头东畔出,不知尘世是何年。
橫片豎片胡亂搭,長針短針信意聯。
但見日頭東畔出,不知塵世是何年。
宋代:释师范
莫谓南枝能放花,傍分北秀亦堪夸。
黄梅不用争高下,草本传来共一家。
莫謂南枝能放花,傍分北秀亦堪誇。
黃梅不用争高下,草本傳來共一家。
宋代:释师范
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行处我不行。
天下丛林今日开炉,诸方老冻侬声鼓集衆。
世人住處我不住,世人行處我不行。
天下叢林今日開爐,諸方老凍侬聲鼓集衆。
宋代:释师范
似牛无角,似馿欠尾。
突箇形容,诚难比拟。
无所思,无所为,卧月眠云谁得知。
似牛無角,似馿欠尾。
突箇形容,誠難比拟。
無所思,無所為,卧月眠雲誰得知。
宋代:释师范
不是神,不是鬼。
突出人前,是何面嘴。
妙因等闲觑破,扣齿擎拳顶礼。
唵苏嚧苏嚧㗭唎㗭唎。
不是神,不是鬼。
突出人前,是何面嘴。
妙因等閑觑破,扣齒擎拳頂禮。
唵蘇嚧蘇嚧㗭唎㗭唎。
宋代:释师范
瞿昙你自瞿昙,达磨从他达磨。
佛法有底商量,各自归堂向火。
瞿昙你自瞿昙,達磨從他達磨。
佛法有底商量,各自歸堂向火。
宋代:释师范
纷纷多是竞膏腴,确实谁能下一锄。
几见萌心还㦬欛,只缘无处着工夫。
紛紛多是競膏腴,确實誰能下一鋤。
幾見萌心還㦬欛,隻緣無處着工夫。
宋代:释师范
半开半合荣枯外,似有似无闲淡中。
自是一般风味别,笑他红紫鬭芳丛。
半開半合榮枯外,似有似無閑淡中。
自是一般風味别,笑他紅紫鬭芳叢。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复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