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的诗(283篇) ► 王昌龄的名句(278条)〕王昌龄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指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诗歌内容
题材综述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三、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四、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边塞称世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表现手法
诗歌意境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语言风格
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用到语句组合三方面都体现了诗人对典雅劲健的语言艺术风格的追求。在语象选择方面,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在名词选择方面,王昌龄选择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语象。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总结王昌龄的诗三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修辞技法
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气氛,为突出主题服务。如《长信秋词五首》。
二、典型情景画面生动,王昌龄极善于捕捉和概括典型情景,给人以真切的形象生动的画面感,如《从军行》,王昌龄以边塞为题材的七绝,其画面皆色彩浑厚,凝重,笔触粗犷。而在宫怨、闺怨诸作中,王昌龄则转变了画风,且不在是油画,而是工笔重彩的仕妇图与金壁辉煌的界画的组合。
三、善用比兴深于寄托善用比兴,深于寄托,代表作如《长信怨》。
参考资料:[1]吴芙蓉. 王昌龄诗歌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许娟娟. 王昌龄诗歌艺术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admin@shici66.com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admin@shici66.com
王昌龄生平
开元八年(720)前后,王昌龄曾往来嵩山,探药学道。开元十年(722),王昌龄离嵩山北上太行入山西太原。此行当与唐玄宗的太原之行有关。昌龄《驾幸河东》当作于次年(732),诗云:“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开元十一年(723)春天,王昌龄尚在太原,在那里过了寒食节,写下《寒食即事》这首诗:“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约当开元十一年(723)前后,王昌龄曾短期盘桓于潞州和并州。后数年间,又漫游西北河、陇边塞,到过萧关(《塞下曲四首》之一云:“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临洮(《塞下曲四首》之二《望临洮》云:“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玉门关(《从军行七首》之四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之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一带,足迹很可能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从军行七首》之六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因为此后王昌龄即释褐入仕,任校书郎及丞尉一类卑官,未必复能如此远行,所以,其西北之行及大部分边塞之作应该是作于此时。不过,也有人认为,王昌龄西游碎叶可能性极少,出中亚碎叶更是不可能的事,其诗中“碎叶”一词本属想象之词,不能坐实。(胡大浚《王昌龄西出碎叶辨》,《西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开元十三年(725),王昌龄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扶风,有《代扶风主人答》,诗云:“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王昌龄西北之行的目的,大约和同时代不少有抱负的文人一样,也是旨在进入军幕,投笔从戎,以谋仕进之路。但他的这一次举动从时机上来说是不巧的。因为,开元十年(722)突厥向唐朝廷求和,东胡也为唐军所败,首领被擒;与此同时,吐番的军事攻势也受挫。此后五年内唐帝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边境进入平静状态(参《新唐书》卷五《玄宗纪》)。这可以说明为何扶风主人说“三边皆无事”,以及他为什么要劝王昌龄去从事于翰墨。
开元十五年(727),而立之年的王昌龄进士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旧唐书》昌龄本传)。这是正九品上的低级官员,但却有清雅的名声。与他同年登第的还有后来也以诗才著称的、他的好友常建。
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由襄阳入京,曾与王昌龄交游。过了两年,孟浩然离长安,在出潼关时,还写了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开元二十一年(733)四月,王昌龄在长安预酺宴,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试,登第,改授河南道汜水县尉(今河南巩县东北,黄河沿岸)。对于王昌龄两次登第的时间和任职先后的问题,学界曾有不同看法。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文学遗产增刊》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63年;后收入其《唐诗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7)认为,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进士登第,授汜水尉。十九年又中博学宏辞科,迁秘书省校书郎。傅璇琮《王昌龄事迹考略》(收入《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1)及其以后与李珍华合著的《王昌龄事迹新探》(收入李珍华《王昌龄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5)都认为,王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登第,授校书郎。二十二年又中博学宏辞科,迁汜水尉。嗣后,贬岭南,出江宁丞,贬龙标,最终被害。他们的分歧在于:一、王昌龄中博学宏辞科的时间,到底是开元十九年还是二十二年?二、王昌龄到底是先任汜水尉,后迁校书郎,还是先任校书郎,后迁汜水尉?黄益元《王昌龄生平事迹辨正》(《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也以傅说为是,并补证谭说之误。
约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发生了盛传诗坛的“旗亭画壁”之佳话(时间据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唐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涣之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饮酒。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乃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兢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竞日。
此事久布艺林。后人乃以之演为传奇杂剧——明郑之文有《旗亭记传奇》;清卢见曾有《旗亭记传奇》;张掌霖有《旗亭讌杂剧》(见《重订由海总目》《曲考》)。但也有人认为,此事诬妄不可信。例如,明胡应麟《庄岳委谈·笔丛》卷四十一便力言其诬妄,近人汪辟疆亦以为“此事虽盛传于唐时,恐不足信”(见其《唐人小说·集异记·王涣之》案语)。以笔者观之,此虽小说家之言,然要非凭空杜撰。至于将王之涣作“王涣之”;指“寒雨连江”一绝作于开元年间,则显系误记。
约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四十一岁的王昌龄在汜水尉任上任职还不到五年,便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此据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傅璇琮《王昌龄事迹考略》认为是开元二十七年)。关于这次贬谪的时间,史籍中没有留下记载,这里依据的是今人的推断;至于原因,据《旧唐书》本传讲,是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而在王昌龄诗的断句中,则有“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见谴至伊水》)。二者合观,约略可以窥见一些情状。
禀性耿介之文人,因不肯苟媚取容而得罪,在唐代可谓不乏其例,也就是在王昌龄被贬的前一年,即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十四日,守正不阿的宰相张九龄便因所举监察御史周子谅获罪,坐贬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至于后来文士因为坚持独立的人格而遭迫害的例证,更比比皆是,仅《唐才子传》所录即有:(一)刘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二)顾况“性诙谐,不修检操,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被宪劾贬饶州司户,作诗曰:‘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三)司空曙“磊落有奇才。性耿介,不干权要。迁谪江右”(四)韩愈“才高难容,累下迁”:“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谏迎佛骨,“帝大怒,欲杀,裴度、崔群力救,乃贬潮州刺史。”(五)柳宗元“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贬永州司马;徙柳州、连州刺史。(六)刘禹锡“恃才而放”,斥朗州司马。“召还,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又谪守播州。”“易连州,又徙夔州”。(七)白居易“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八)元稹“数上书言利害,当路恶之,出为河南尉。”
但是,同上述八位诗人不同的是,王昌龄是身处大唐开天盛世,一生中竟两次被贬,此其一;其二,贬谪岁月在王昌龄的生命历程中实在是太久了,在他六十年的全部生涯中,六分之一的时间;在他三十年的为宦生涯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文士们的心灵世界往往会更加敏感、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贬谪文学是中国士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它形象地再现了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独立、尊严以及坚韧弘毅的品质,显示了在庞大封建专制政体之下,人性良知怎样受压抑,怎样遭扭曲,又如何被消解。
王昌龄究竟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踏上这第一次被贬谪之路,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的两首诗《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和《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说明他可能从洛阳首途向西南方向上路。因为前诗有云:“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后诗有云:“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也许是因为他的罪情并不是过分严重,他可以在“衡湘暂沿越”,可以带着母亲在路上访朋探友。(参李珍华《王昌龄研究》5页)
一年后的开元二十七年(739),王昌龄遇赦由岭表北返长安。秋,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李白,赋《巴陵送李十二》诗作别:“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至襄阳,访孟浩然,“时浩然疾疹发背,且癒。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二。”(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开元二十八年(740)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据闻一多《唐诗杂论·岑嘉州系年考证》,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认为是天宝元年初春)。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云:“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昌龄则答以《留别岑参兄弟》,诗云:“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
经东都洛阳时,李颀、綦毋潜等追饯至白马寺惜别。王昌龄有《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李颀又有《送王昌龄》:“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天宝元年(742)六月,岑参有《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诗云:“建业控京口,金陵款沧溟。君家临秦淮,傍对石头城。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跨马出国门,丹阳返柴荆。王兄尚谪宦,屡见秋云生。”
天宝三载(744)四月,王昌龄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其《别辛渐》云:“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李白有《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其一云:“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蹲。予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踌躇紫宫恋,孤负沧洲言。”王昌龄又有《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冬至天宝七载(748),王昌龄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诗作有《送朱越》、《诸官游招隐寺》等。对于这个官职,王昌龄并不满意。他在《送韦十二兵曹》诗里曾这样写道:“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从军边塞,以效国用,是盛唐诗人共同的愿望和抱负,王昌龄并不例外。他盼望朝廷“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他衷心希冀自己不会在江宁任上久留,“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但事与愿违,天宝七载(748),五十一岁的王昌龄因为“不矜细行,谤议沸腾”(《河岳英灵集》卷中),又一次遭到贬谪,贬谪的地点是在龙标,官职是龙标尉。消息传出,许多人都为他愤慨不平。昌龄赴谪地到达湖南时,常建写下了《鄂渚招王昌龄、张偾》:
刈芦旷野中,沙土飞黄云。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
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
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
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濆。
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氤氲。
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
李白也在第二年:天宝八载(749)暮春寄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王昌龄的深切关慰。此诗后来成为千古传诵不衰的名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即叙州谭阳郡郭下县(今湖南西部黔阳县西南),向为迁谪窜逐恶地,《元和郡县志》引《荆州记》云:“溪山阻绝,非人迹所能履。”对王昌龄而言,真可谓是“严谴”了。“五溪”指武溪、沅溪、辰溪、熊溪、朗溪(见《元和郡县志》),即今天的湘西沅陵、辰溪县境内。而龙标更在沅水上游,赴龙标必过“五溪”,地更僻远。故李白诗痛愁如此。
王昌龄赴谪地龙标所走的路线相当曲折。“昨从金陵邑,远谪沅溪滨”(《沅志》),说明他是从今天的南京附近出发的。从下面两首诗,我们还可以见出他这次的路线是先向南,后来又折西经过安徽的南部。第一首诗的地点是宛城(今安徽宣城):“桑林映陂水,雨过宛城西。留醉楚山别,阴云暮塞霋霋。”(《文镜秘府论》)第二首诗的地点是南陵(今属安徽),《至南陵答皇甫岳》云:“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从南陵又到了九江、岳阳。《九江口作》云:“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岳阳别李十七越宾》云:“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弹琴收馀响,来送千里客。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湖小洲渚联,澹淡烟景碧。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闭门观玄化,携手遗损益。”
王昌龄此后的行程可能是沿江而上,由洞庭湖至武陵(今湖南常德)。从武陵他可能沿沅水上溯,经沅陵、卢溪、辰溪、溆浦,最后抵达龙标。假使他于天宝七载(748)秋离开南京,则可能于天宝八载(749)春抵武陵,同年夏抵龙标。
王昌龄在龙标时写下好几首诗,但写作的具体时间不明。值得一提的是,在龙标,王昌龄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个正直廉洁、颇有政绩的地方官。《黔阳县志》记载:他洞悉民情,“爱民如子”,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为政以宽”,因此,人民赞颂他道:“龙标入城而鳞起,沅潕夹流而镜清。”《湖南通志》卷九十三《名宦》二引《明统志》说他:“往返惟琴书一肩,令苍头拾败叶自爨。溪蛮慕其名,时有长跪乞诗者。”传说他在龙标任内,当地人民就为他修建了芙蓉楼。千百年来,这座古楼屡遭兵燹,但在乾隆、嘉庆、道光几朝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都曾重建修营,而龙标也因此成为楚南胜地。龙标位于沅水、潕水的汇流处,风景秀丽,素有“龙标山水甲于五溪”之称,境内有十二景:龙标耸翠,沅潕流清,盘龙晓事,金斗斜阳,柳溪烟雨,赤宝晴霞,狮滩唤网,牛坡樵唱,虎山夜月,龙井晨光,晨舌秋涛,鸿鹤春浪。王昌龄当年贬谪流放的地方,已成为湖南西陲经济繁荣的重镇。金鳌山雄视千古,沅潕水长流不尽,芙蓉楼作为人民纪念王昌龄的丰碑,屹立在当地。
但是,当时谁都没有料到,被贬龙标尉这一事件,还不是诗人一生悲剧的最后一幕。天宝末年,安史乱起,两京沦陷,乘舆播迁,肃宗即位灵武后,大赦天下,昌龄或者是以另授新职而赴任江东,或者是无由北归遂避乱江淮。
约在至德元载(756)七、八月后,昌龄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为证。前诗云:“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后诗云:“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在至德元载(756)与至德二载(757)十月之间,王昌龄道出亳州(今安徽省亳县),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被其杀害。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admin@shici66.com
王昌龄人物生平
嵩山学道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边塞留名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岁,当年四月,在长安参加宴会,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左迁交友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岁,遇赦北还。秋,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天宝三载甲申(744年),四十七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至此年,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此年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顺道游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岳》。
妒才被杀
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岁。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其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约在今年七、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六十岁。756年冬到757年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后张镐杖杀晓。
参考资料:[1]《河岳英灵集》
[2]《唐诗纪事》
[3]《全唐诗》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admin@shici66.com
王昌龄七绝圣手
王、李二人绝句,可称盛唐独步,终唐一代,以至宋、元、明、清,堪与比肩者,不过二三子而已。王、李七绝,成就相当,但各自的特色分明,色调相近而不相淆。李白七绝,妙在自然,仿佛信口而出,内里功夫却大。王昌龄七绝,妙在千锤百炼,人工造化,浑若天成。若以书法类比,李诗好似张旭草书,虽云烟满纸,规矩自在。王诗如颜柳楷书,虽然有大规矩绝不失之呆板。如他的《出塞二首》、《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等,都脍炙人口,几乎尽人皆知。其流传之广之遥几和李白《朝发白帝》等七绝名作不相上下,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绝句的内容广泛,有送友,有观猎,有边塞,有伤怨,有青楼生活,有宫中旧事,也有根据民歌改化而来的艺术精品。如他的《采莲曲》二首,同样传播久远,而且意境美妙,文字活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愿意和善于向民歌学习,这一点也与李白相同。
他的七绝诗中,宫怨诗的数量不少,送别诗的数量尤多。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把许多不同的送别感受,用不同的文字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
如,他的《别陶副使归南海》: 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
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别情豪迈,如同壮军之酒。
他的《送别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情凄苦,情长万里。
他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别情洒脱,诗里诗外,皆是安慰。
奇在他送别必定言 月 ,好像无 月 不成行。读者如果把这些送别诗收集在一起,不免有月熟生俗的感觉。但细细品味起来,又觉得王昌龄确是一位借月咏别的高手。因为他送别时的情绪和感受不同,好像天上的明月也知情达意,随离别人心情而变化。月中若真有嫦娥仙子,必以昌龄为知音者。
王昌龄写诗多写七绝,写七绝多写送别情,可见他虽然不护细行,但在友情二字上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很可叹他这么一位诗才八斗情重千金的人物,竟然一生仕途如此坎坷不平,可见盛唐之气是要出毛病了。果然在他50多岁的时候,便遇了上战乱。盛唐元气剧伤,从此无法恢复。他也因为动乱而还归故里,竟被刺史闾丘晓 因忌而杀.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古而然。为时不久,张镐按军河南,命闾丘晓克日赴援张巡许远。偏这闾贼畏敌如鼠,逡巡不前,被张镐杀了,临刑前,他哀告张镐,说家中亲老无人赡养。张镐对他说: 王昌龄家中就没有亲老吗?他们靠谁赡养? 于是 晓大惭沮.其实这类小人那里知道什么惭沮。杀了闾丘晓,对王昌龄在天之灵,可以一慰。但于中国文学史,纵然杀一万个闾丘晓,又怎能消除失去昌龄的千古遗恨。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admin@shici66.com
王昌龄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admin@shici66.com
王昌龄轶事典故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 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饮酒论诗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admin@shic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