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索:
有关六的成语(共找到142条成语)
词语 | 解释 | 出处 |
---|---|---|
1.五亲六眷 | 指各种关系的亲眷。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他的五亲六眷,家理师徒,磕头摆把的,布满全屯。” |
2.一六兀剌 | 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听不懂。 | |
3.二首六身 | 指“亥”字。七十三岁的隐语。 | |
4.三十六鳞 |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因以“三十六鳞”为鲤鱼的别称。 | |
5.七情六俗 | 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 | |
6.三首六臂 | 神道的形状。后比喻本领出众,神通广大。同“三头六臂”。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子牙见对营门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
7.一推六二五 | 一推六二五yītuīliùèr-wǔ借用珠算斤两法的一句口诀,意为推卸干净你一推六二五,那些钱我找谁要去。 | 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过关去,办不到!” |
8.四清六活 | 谓机灵干练。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这几个都是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的也不晓事。” |
9.磻溪六年 | 磻溪六年,道教术语,宗教典故。 | |
10.三亲六眷 | 三亲:一般指父母、兄弟、夫妇。眷:家属,亲戚。泛指众亲戚。 |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那里管三亲六眷尽埋冤。” |
11.三翮六翼 | 九鼎的别名。 | |
12.六街三陌 | 都市中热闹繁华的地区。 |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恰便似玉琢成六街三陌,恰便似粉妆就殿阁楼台。” |
13.五黄六月 | 指阴历五、六月份天气炎热的时候。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 |
14.六尺之讬 | 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 |
15.五虚六耗 | 比喻弄虚作假。 | 《中国现在记》第九回:“你也晓得,皇上家的钱都是要功归实用的,那里能由你五虚六耗,赚了许多。” |
16.三十六天 | 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大罗天,共三十六重。 | |
17.六畜兴旺 | 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 | |
18.吆五喝六 | 吆、喝:大声喊叫、喧哗。多指猜拳及狂妄傲慢的样子。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8回:“你这个将军,好不知事务,只管的吆五喝六,叫我如何使出这盘头盖顶来?” |
19.三对六面 | 谓会同当事双方及中间人或见证人。 | 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
20.三推六问 | 谓反复审讯。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
21.十六字诀 |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简称。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年月开始形成,以后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有进一步的发展。 | |
22.三十六体 | 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而诗文则以俪偶相夸,世称“三十六体”。 | |
23.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24.六经三史 | 唐代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为十三史。参阅《旧唐书•经籍志上》。 | |
25.六街三市 | 六街:唐代都城长安有六条大街,后泛指闹市。三市:早、中、晚三时的闹市,也泛指闹市。指城市中的繁华街区。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一卷:“六街三市通车马,风流人物类京华。” |
26.眼观六路 | 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27.三十六郡 |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 | |
28.三姑六婆 | 旧时常用以比喻不务正业,专行欺蒙拐骗的妇女。 | 明 陶宗仪《辍耕录 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
29.六朝金粉 |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国都建康,今南京市。金粉:妇女妆饰用的脂粉。指六朝时期建康的靡丽繁华景象。也指妇女的装饰、仪容。 | 元·无名氏《醉花阴·秋怀》:“他他他把六朝金粉收拾去,单单单留下写恨几行书。” |
30.板板六十四 | 板板六十四bǎnbǎnliùshísì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后用来比喻不知变通或不能通融这个人板板六十四,不通人情 | 清 范寅《越谚 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