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人 > 赵光义 > 赵光义古诗词大全

赵光义的诗

本页收录赵光义的古诗/代表作品根据时间排序,通过这些赵光义古诗词的介绍可以了解名家赵光义的诗风。如果您也有喜欢的赵光义代表作品、或喜欢的赵光义的古诗词,欢迎分享。

缘识·识性低凡故不知

宋代:赵光义

识性低凡故不知,宣传好事却为非。
可怜此辈居人世,逆恶求真善不依。

缘识·群生宗法界

宋代:赵光义

群生宗法界,秘密十方尊。
大教缘心识,周通一念存。

缘识·善恶由人作

宋代:赵光义

善恶由人作,修心勿乱为。
邪求无实事,如影定相随。
妄想终成伪,行贪未可知。
天生分异等,道德立尊卑。
日月须明照,声文垂大教。
非言患不及,长顺归仁孝。
志广来遐迩,忠臣持节操。
腥膻戎自伏,洞达总机要。
遂性减予忧,玄门境象幽。
躬躬勤政理,化被遍恩流。
省己光阴速,一春度一秋。
输他闲取静,每藉更温柔。
知者審详意,声聪如梦寐。
玄穹平覆载,种种乾坤惠。
烦恼深无岸,量宽苞天地。
眼前一切类,孰非孰为是。

缘识·慈悲与喜舍

宋代:赵光义

慈悲与喜舍,历劫自然深。
法要无抱束,缘归一寸心。

逍遥咏·善念销嗔恚

宋代:赵光义

善念销嗔恚,无差本自然。
花开凡叶木,水打急风舡。
拘执恒如缚,能仁学昔贤。
神明皆正定,消息更深玄。

逍遥咏·离男坎女甚清廉

宋代:赵光义

离男坎女甚清廉,金鼎分毫上火炎。
莫把余心怀利用,古先学士诫无厌。
深藏异宝参详理,已渐成形旋要添。
运转但教经岁月,光扬溢目众人瞻。

逍遥咏·万灵通有感

宋代:赵光义

万灵通有感,臧否在名人。
志诚昭明德,清净见於真。
奉道惟恭谨,修持原本因。
广将求利益,苦乐救生民。

缘识·得道超凡圣

宋代:赵光义

得道超凡圣,逍遥本是缘。
群迷难解会,我且不虚传。
但信恒无断,精穷用意专。
審聪明譬喻,勿被俗情牵。

缘识·年年柳与韶光契

宋代:赵光义

年年柳与韶光契,春风便作开花便。
黄莺到处不绝声,嫩叶芽新生翡翠。

缘识·常读古人书

宋代:赵光义

常读古人书,随宜道更殊。
闲忙心各异,恬淡入清虚。

赐苏易简·运偶昌时远更深

宋代:赵光义

运偶昌时远更深,果然谷在我中心。
从风臣偃光朝野,此日清华见翰林。
举措乐时周礼法,思贤教古善规箴。
少年学士文明世,一寸贤毫数万寻。

逍遥咏·皇天无不照

宋代:赵光义

皇天无不照,福业重来轻。
背正堪何益,归真道自成。
本元宗一体,功行录三清。
几许解吾意,慈悲早益平。

逍遥咏·五金并八石

宋代:赵光义

五金并八石,一一注仙经。
雅有深仁行,无非不暂停。
日华精汞法,月魄炼砂灵。
入圣超凡骨,变化本真形。

逍遥咏·照然明道德

宋代:赵光义

照然明道德,万象有其端。
变化疑谁信,超凡入圣看。
幽玄深自在,眇邈就中难。
但味风尘里,方知宇宙宽。

逍遥咏·一受诸同气

宋代:赵光义

一受诸同气,熙和理道平。
乘云无滞碍,大树种而生。
尘垢勿教染,江河顺不争。
机智潜弃用,方显贵佳名。

缘识·谁人信我说

宋代:赵光义

谁人信我说,我说亦非常。
苦行分明乐,缘深解即忙。
乖持如似梦,慕道得清凉。
影响随声应,玄门可度量。

缘识·道高人世礼周旋

宋代:赵光义

道高人世礼周旋,语默如痴似不言。
洗涤要教心地静,狐疑勿类水蓱翻。
经书立法尽修真理,岁月休防罢引援。
雅合无为深见识,阴阳去住捉寒暄。

缘识·寻常无事信天缘

宋代:赵光义

寻常无事信天缘,饶得憨痴满眼前。
名利世间多用意,愚迷不肯学先贤。

逍遥咏·昭宣形体思悠然

宋代:赵光义

昭宣形体思悠然,那是愚夫那是仙。
不识饶教非远近,误来何事苦相悬。
含容里外无诸物,象法其由语话诠。
品格调高奔世界,任从他宝四周迁。

逍遥咏·绵绵若论太幽深

宋代:赵光义

绵绵若论太幽深,即是流珠不是金。
万卷经文兼在目,机关绝妙有浮沈。

逍遥咏·十洲洞府养神仙

宋代:赵光义

十洲洞府养神仙,几说桑田屡变迁。
老才商周为柱史,刘安拔宅上青天。
名山隐遁非堪守,炼药修真本自然。
想取仪形通感应,徒劳运智乱烹煎。

缘识·清静真空理

宋代:赵光义

清静真空理,不无解者难。
纵横依见性,廓落智中观。
坦荡归仁德,辛勤久远看。
勿教为逆顺,平地入云端。

缘识·慕道虔心仰翠微

宋代:赵光义

慕道虔心仰翠微,玄关寂寂少人知。
不求世宝兼名利,始悟无心合道时。

缘识·春风绿野遍天地

宋代:赵光义

春风绿野遍天地,枯配渐随红日丽。
世界包含雨露新,东郊舒畅芳菲媚。
烟波柳嫩摇拂水,时迁荡飏情已矣。
不言往昔与今来,海岳高深千万里。

缘识·何为禅定性心同

宋代:赵光义

何为禅定性心同,解说真如物外空。
几许修行缘上得,惑多妄想障於聪。
名彰道理千世永,善恶都归万法中。
应现机关俱寂默,始知明鉴照昏蒙。

赵光义简介

赵光义简介资料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