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人 > 李舜臣 > 李舜臣古诗词大全

李舜臣的诗

本页收录李舜臣的古诗/代表作品根据时间排序,通过这些李舜臣古诗词的介绍可以了解名家李舜臣的诗风。如果您也有喜欢的李舜臣代表作品、或喜欢的李舜臣的古诗词,欢迎分享。

宿霸州馆

明代:李舜臣

寥廓此中宿,遥听易水声。鉴帷畿月入,疏馆北风鸣。

夜觉秋初永,寒知霜正清。不堪情已倦,明日尚遄征。

将按九江泊石头口

明代:李舜臣

江阁远犹雄,江流澹若空。晴沙行白鸟,缺岸出青枫。

野泛清秋色,山回落日风。真同渔父宿,亦在钓矶东。

送曹给事出守宁国

明代:李舜臣

岁月金门路,叨陪上履綦。君多补衮意,吾送剖符时。

南国股肱郡,西川玉雪姿。敬亭今胜绝,应待有新诗。

内兄见招夜坐言别·到门忽自识

明代:李舜臣

到门忽自识,客舍早梅开。凛岁偶相似,清芬又不摧。

江风飘月上,河汉倒烟来。长孺亦为郡,当时许召回。

春日姚氏园候客

明代:李舜臣

尝从宾席末,闻道郭园名。之子舟将泛,兹吾盖少倾。

花明娇日色,鸟作弄春声。便可留今夕,应多满月情。

午日约赵景仁出郭景仁有辞因简

明代:李舜臣

午日蒙恩泽,彤庭既醉归。此时仍逸兴,相与及馀晖。

林壑闻多美,朋曹觉近稀。如何草玄思,不暇览芳畿。

送刘叔正出守永平

明代:李舜臣

南国接芬芳,忻闻荐省郎。君行名已晚,此别路何长。

马首指沧海,渔阳即故疆。异时儒术理,为郡有辉光。

西屏诗二首为馆人叶直夫赋直夫卜居宣武坊北门对西山以西屏自号也·其二

明代:李舜臣

胜绝城西路,昨来始一过。山空泉自响,湖迥芰应多。

望极凭云阁,寻幽到石窝。早知为地主,好与共鸣珂。

夜归

明代:李舜臣

怜此归来晚,萧萧夜色深。月明孤鸟宿,秋急乱虫吟。

名薄劳萋斐,心疏滞绂簪。因思郎署里,贤俊昔如林。

酬何广文惠鹅

明代:李舜臣

科头晨未梳,报有山阴使。不及书黄庭,叨承余自愧。

乙未中秋

明代:李舜臣

一从系缆迈流光,再见高楼满月凉。总为婵媛偏此夕,不知留滞尚他乡。

团团草露清难似,细细萝烟袅乍长。行色欲依河汉曲,待看瑶采度微茫。

雨·南中一雨动成霖

明代:李舜臣

南中一雨动成霖,湖上春云几日阴。似妒花开能烂漫,全滋竹色使萧森。

阶寒水濯繁苔出,地僻烟封省树深。异域应常怜病骨,兹晨聊得散幽襟。

送秦凤山尚书致仕归无锡

明代:李舜臣

如闻珍重疏閒情,为遣安车遂晚荣。海上青山归旧隐,篱边黄菊待遄征。

衣冠愿谢明时事,功德长垂君子名。无限观人多下泪,追攀不复驻高旌。

初度友人过饮·乍喜高轩过

明代:李舜臣

乍喜高轩过,还惊短发催。相看俱老大,相慰有归来。

浊酒家能酿,黄花手所栽。今宵踏明月,莫惜醉中回。

送伦彦式祭酒奉其太夫人归养南海·君著老莱衣

明代:李舜臣

君著老莱衣,非欢昼锦归。师筵新礼乐,帝幄旧恩晖。

路入黄花满,樯随彩雾飞。三年高义在,复尔恋依依。

徐锦衣西园陪饯内兄·其二

明代:李舜臣

凿石新成径,临流旧结轩。城边飞盖驻,树杪凤台存。

融雪滋花色,微风送鸟言。夕阳未归去,垂钓待鱼飧。

送内兄伯雨出守松江

明代:李舜臣

海上分符日,城隅立马时。昨来何自意,早到使人悲。

雨雪征途满,春风到郡吹。惟应大江去,浩荡寄相思。

秋夕吴文济御史见访·出省惟公暇

明代:李舜臣

出省惟公暇,深居每独思。故人骢马客,薄暮菊花卮。

月正清秋满,霜裁变露为。非君兹枉驾,何限使吾悲。

将发九江

明代:李舜臣

啼鸡催晓发,度雁倏秋深。自是羁怀甚,兼多草际吟。

风清山易冷,月落阁还阴。木叶兼江浪,方添隐几心。

不寐·夜气凉如水

明代:李舜臣

夜气凉如水,羁心耿似星。风鸣应落树,月上欲侵棂。

去住身皆拙,迟回计不停。明朝从季主,试向卦中听。

送陈都御史致仕陈苏州人赣州巡抚·其二

明代:李舜臣

求贤诏许尚岩阿,今复东还且奈何。终属陶潜三径有,真嫌刘宠一钱多。

江间绿水明心曲,海上青山著鬓皤。处处秋兰犹自好,扁舟采揽足经过。

题陈司封荣寿瞻思卷

明代:李舜臣

浙水吴山产独奇,为郎宰府众人推。皇恩并录三迁日,爱子忻承七帙时。

阁上龙章多气色,尊前象服有威仪。还闻常为称觞罢,永痛游仙更一悲。

秋日诸友招饮病体未赴·其一·一自得归心

明代:李舜臣

一自得归心,追游每共寻。衔杯能月上,开菊况秋深。

露白庭阴净,山青海气沉。应多新熟酒,拟作向来斟。

秋日郊行

明代:李舜臣

步出无晨暮,薄田随所经。虽非达者致,元是野人形。

晴雨滋寒水,凉飙起夕坰。何知谢金紫,归意反吾宁。

饯别内兄伯雨

明代:李舜臣

明经有未遇,四十已专城。岂不荣名羡,终多怅别情。

山桥冰欲合,官舍雨常鸣。赖有前庭竹,能如舅氏清。

李舜臣简介

李舜臣简介资料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