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人 > 陈子壮 > 陈子壮古诗词大全

陈子壮的诗

本页收录陈子壮的古诗/代表作品根据时间排序,通过这些陈子壮古诗词的介绍可以了解名家陈子壮的诗风。如果您也有喜欢的陈子壮代表作品、或喜欢的陈子壮的古诗词,欢迎分享。

送郑太史归毗陵·其三

明代:陈子壮

自种因缘亦似僧,丈夫身世岂无凭。

桄榔林下堪栖憩,重话菩提一夜灯。

对菊绝句·其三

明代:陈子壮

浮名三十脱乌纱,双鬓生成合插花。

春去秋来浑未改,终知输尔傲霜华。

迟何黎周一日至峡夜集涵碧堂

明代:陈子壮

昨雨何如今雨深,峡舟相系果追寻。

难辜我辈登临地,不尽空门去住心。

檐际流云千石走,阶前崩瀑数钟侵。

山灵故为酬高会,大放苍龙夜半吟。

部中杂咏十二首·其十一·紫薇花

明代:陈子壮

紫府花临户,丹砂为结胎。

轻盈能自艳,凌乱不胜开。

岂以身沾著,都非意剪裁。

舍人美诗句,书赐迩英来。

部中杂咏十二首·其四·燕

明代:陈子壮

主人看物候,往往寸心消。

海燕将春色,年年一度遥。

穿花时自喜,带雨即同飘。

为忆张文献,吟诗鹰隼调。

送何龙友太史还朝十首·其二

明代:陈子壮

深序追前辈,通才渐老成。

圣朝徵实录,之子匪虚名。

贺世罗浮凤,怀人太液莺。

东南冠冕地,行矣焕弓旌。

读黎君选中州诸咏作·其一

明代:陈子壮

入市恰同公子辔,游梁初上孝王台。

临风不用思贤达,独把新诗次第裁。

五日珠江曲十首·其六

明代:陈子壮

蹀踏参挝作态狂,往来惊起野鸳鸯。

冯夷欲掣群龙舞,五月江波特地扬。

闺词四十首·其二十七·写影

明代:陈子壮

几回点笔恨难真,未写先添柳叶颦。

夜夜每怜灯下影,朝朝留对卷中人。

答欧子建

明代:陈子壮

多年散木成劳薪,每羡文园卧病身。

龙泉太阿知我者,历落钦崎可笑人。

宗国亦忧漆室女,高天乃吊湘累臣。

无端重下苍生涕,不愿君王问鬼神。

漱流石

明代:陈子壮

兹山何太古,流水鸣其中。

只闻孺子咏,不愧先生风。

雨过一帆转,瀑飞众壑同。

高啸相招隐,吾意在崆峒。

部中杂咏十二首·其二·蝉

明代:陈子壮

感尔能幽响,如弦泛许长。

大都吹玉露,一半溢清商。

院敞风皆奏,人閒睡不妨。

无嗤终抱木,亦足答晴光。

即事·其三

明代:陈子壮

有田施子粒,何籍问丁夫。

异地秦吉了,空城尾毕逋。

生兵零楚蜀,杀气剧荒芜。

可恃弘羊算,天今数岂殊。

送帅从龙邑丞擢判睢州丞先膳部公献平西夏颂于神庙得旨录送史馆·其二

明代:陈子壮

先朝传献颂,今日喜闻诗。

陶谢无兼体,邹枚又一时。

园添新雪色,人有暮云思。

残废龙门业,劳君枉见推。

种桄榔以一株分黄士明少宰园中辄惠佳韵敬答·其一

明代:陈子壮

物色桄榔小,山樵惜故根。

生成种吾土,风雨托邻园。

荫薄思年纪,怜深到日昏。

榆枋亦何意,堪与栋梁论。

和黄士明少宰四首·其三·咏草

明代:陈子壮

蒙茸多露处,生意几鲜新。

希日不遗汝,春风偏趁人。

王孙归兴切,游女踏歌频。

揽结青袍色,留连芳树津。

东林寺

明代:陈子壮

胡为安午饭,无乃复东林。

莲花窥诸品,如发远公心。

点滴六时漏,迢遥三笑音。

僧莫但饶舌,空看何费寻。

门人袁高要若思

明代:陈子壮

体牧一何谦,县谱洵云美。

浸汇九流识,具毳群芳理。

将心孝肃堂,寄口沥湖水。

劳血为田畴,冲醇敷子弟。

何处折哀弦,桐乡有垂祀。

补沈休文忆诗二首·其二

明代:陈子壮

忆别时,回环语易毕。

强将泪意收,倍觉愁光溢。

携手立须臾,屈指问何日。

闺词四十首·其三十二·围棋

明代:陈子壮

赌胜欣然共适情,日长无事倚楸枰。

异香缥缈非人世,玉树前头落子声。

流溪曲·其四

明代:陈子壮

兰和峒口炮连珠,蓝粪山头烧欲无。

兕甲昨编逃赋地,火耕今与散丁夫。

灯夕赴洪紫云郡守园亭之招

明代:陈子壮

三城已奏三春乐,五夜还追五马欢。

徐榻久悬高谊在,习池真许醉游看。

林间燕雀千声入,灯下鱼龙万舞攒。

公暇更多求瘼意,野谈容易使君欢。

饮遣雩太岁殿

明代:陈子壮

雩坛司岁事,祝版署臣名。

咫尺连郊路,如何格圣情。

柏林星月浅,香案雾烟平。

即有崇朝愿,穰穰共报成。

竹枝词·其三

明代:陈子壮

片片蜻蜓尔但嬉,踰田跨野拣新枝。

蜻蜓未解将身化,撼树西风忆尔时。

读陆观察座师黔行录述而成韵

明代:陈子壮

展开阅读全文 ∨

陈子壮简介

陈子壮简介资料 1596—1647, 明末广东南海人,字集生,号秋涛。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魏忠贤,削籍。崇祯初起故官,累迁礼部右侍郎,以故除名归。南明弘光帝起为礼部尚书,未至,南京已陷,桂王朱由榔称帝肇庆,授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起兵攻广州,兵败被执死。谥文忠。有《云淙集》、《练要堂稿》、《南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