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莘的诗
本页收录汪莘的古诗/代表作品根据时间排序,通过这些汪莘古诗词的介绍可以了解名家汪莘的诗风。如果您也有喜欢的汪莘代表作品、或喜欢的汪莘的古诗词,欢迎分享。
宋代:汪莘
竹翁恶俗客,屡举却尘翁。
云何一见我,捉手形深睠。
坐呼兰溪酒,即取太白劝。
阶前抱关卒,为我颜色变。
解榻经两眠,天寒恐冰霰。
主意厚且真,惜别如挽牵。
握手紫竹杖,眩转含飞电。
端作临水送,沙溪清练练。
还家甫席暖,书到惊一县。
特遣赠行诗,水剪梨花片。
且约二三子,同煮竹洲面。
岂意古人事,乃复今日见。
理发叙心曲,所属加餐饭。
无事觉昼长,明窗试笔砚。
竹翁惡俗客,屢舉卻塵翁。
雲何一見我,捉手形深睠。
坐呼蘭溪酒,即取太白勸。
階前抱關卒,為我顔色變。
解榻經兩眠,天寒恐冰霰。
主意厚且真,惜别如挽牽。
握手紫竹杖,眩轉含飛電。
端作臨水送,沙溪清練練。
還家甫席暖,書到驚一縣。
特遣贈行詩,水剪梨花片。
且約二三子,同煮竹洲面。
豈意古人事,乃複今日見。
理發叙心曲,所屬加餐飯。
無事覺晝長,明窗試筆硯。
宋代:汪莘
篱阴双蝶趁春晖,轻展新黄试舞衣。
点草扑花如得意,因何相逐背人飞。
籬陰雙蝶趁春晖,輕展新黃試舞衣。
點草撲花如得意,因何相逐背人飛。
宋代:汪莘
竹篱茅屋两三家,白昼青春自岁华。
碧縠水边搓柳线,绿罗天畔绣桃花。
竹籬茅屋兩三家,白晝青春自歲華。
碧縠水邊搓柳線,綠羅天畔繡桃花。
宋代:汪莘
北渚风生禾叶秋,洞庭波起夕阳收。
楚人临水为谁立,帝子隔烟相对愁。
北渚風生禾葉秋,洞庭波起夕陽收。
楚人臨水為誰立,帝子隔煙相對愁。
宋代:汪莘
梦魂何事练溪滨,起自新春向晚春。
红杏园林催百舌,绿杨洲渚荐重唇。
一年好处是寒食,三月水边多丽人。
遥想使君行乐处,牡丹如障草如茵。
夢魂何事練溪濱,起自新春向晚春。
紅杏園林催百舌,綠楊洲渚薦重唇。
一年好處是寒食,三月水邊多麗人。
遙想使君行樂處,牡丹如障草如茵。
宋代:汪莘
扁舟京口意踌躇,北固峰头泪满裾。
闻道昔时兵可用,未知今日事何如。
伤心南渡英雄尽,屈指中原岁月疏。
待见太平心始足,不妨归去老樵渔。
扁舟京口意躊躇,北固峰頭淚滿裾。
聞道昔時兵可用,未知今日事何如。
傷心南渡英雄盡,屈指中原歲月疏。
待見太平心始足,不妨歸去老樵漁。
宋代:汪莘
诗人长以月为心,对月题诗随浅深。
缺此作鈎圆作鑑,白将如玉紫如金。
鍊丹道士绵绵守,见性禅师了了吟。
今夜谁家杀风景,聒天鼓吹到横参。
詩人長以月為心,對月題詩随淺深。
缺此作鈎圓作鑑,白将如玉紫如金。
鍊丹道士綿綿守,見性禅師了了吟。
今夜誰家殺風景,聒天鼓吹到橫參。
宋代:汪莘
今宵何处惬清游,震泽波心太华头。
初出海张红锦扇,到中天挂水晶毬。
兔蟾迸作双轮现,金火镕成一鑑秋。
惟有飞仙知表里,入他宫殿又焉廋。
今宵何處惬清遊,震澤波心太華頭。
初出海張紅錦扇,到中天挂水晶毬。
兔蟾迸作雙輪現,金火镕成一鑑秋。
惟有飛仙知表裡,入他宮殿又焉廋。
宋代:汪莘
寒食原头杜宇声,谁家不起古今情。
纸钱烧罢人归后,一树梨花冻月明。
寒食原頭杜宇聲,誰家不起古今情。
紙錢燒罷人歸後,一樹梨花凍月明。
宋代:汪莘
鸦声欲断雉声起,柳眼已青桑眼黄。
故乡春事正如许,春事只缘思故乡。
鴉聲欲斷雉聲起,柳眼已青桑眼黃。
故鄉春事正如許,春事隻緣思故鄉。
宋代:汪莘
日暮沧江驻客舟,眼前境界起诗愁。
沿山几处人烟僻,摘粟收麻到白头。
日暮滄江駐客舟,眼前境界起詩愁。
沿山幾處人煙僻,摘粟收麻到白頭。
宋代:汪莘
槐叶风清鶑哺子,麦苗露湿雉寻媒。
道人不出方壶境,坐见天时去又来。
槐葉風清鶑哺子,麥苗露濕雉尋媒。
道人不出方壺境,坐見天時去又來。
宋代:汪莘
先王昔牧紫阳城,池边驻屐荷花生。
先王今居帝青阁,岁岁荷花自开落。
华榜高垂四十年,银钩铁画蛟龙缠。
公来对之不忍去,如见先王在眼前。
愿公子孙满仙籍,相继此邦森画戟。
愿君与国为柱石,长使邦人歌驻屐。
先王昔牧紫陽城,池邊駐屐荷花生。
先王今居帝青閣,歲歲荷花自開落。
華榜高垂四十年,銀鈎鐵畫蛟龍纏。
公來對之不忍去,如見先王在眼前。
願公子孫滿仙籍,相繼此邦森畫戟。
願君與國為柱石,長使邦人歌駐屐。
宋代:汪莘
荷叶高高荷蕊低,夕阳初落画桥西。
湖州士女来相接,争拥兰舟入霅溪。
荷葉高高荷蕊低,夕陽初落畫橋西。
湖州士女來相接,争擁蘭舟入霅溪。
宋代:汪莘
东院长廓约二更,风雷送雨正冥冥。
忽看电掣金蛇过,照出青天一点青。
東院長廓約二更,風雷送雨正冥冥。
忽看電掣金蛇過,照出青天一點青。
宋代:汪莘
三月天寒尚腊衣,钱塘游子叹斜晖。
柳间苏小无由见,惹得杨花满袖归。
三月天寒尚臘衣,錢塘遊子歎斜晖。
柳間蘇小無由見,惹得楊花滿袖歸。
宋代:汪莘
浮云散尽月孤明,月裹仙人影更清。
忆昔相逢不相识,如今同坐复同行。
浮雲散盡月孤明,月裹仙人影更清。
憶昔相逢不相識,如今同坐複同行。
宋代:汪莘
江南儿女尚多情,为爱芳晨载酒行。
幸自不知惆怅事,鸟啼花落是清明。
江南兒女尚多情,為愛芳晨載酒行。
幸自不知惆怅事,鳥啼花落是清明。
宋代:汪莘
自分为人类鲁臯,几将心事泛吴舠。
手抟日月供宸笔,拣尽金鸡玉兔毫。
自分為人類魯臯,幾将心事泛吳舠。
手抟日月供宸筆,揀盡金雞玉兔毫。
宋代:汪莘
石头城上望斜晖,览尽金陵寂寞归。
叹息青天如许大,可无一个凤凰飞。
石頭城上望斜晖,覽盡金陵寂寞歸。
歎息青天如許大,可無一個鳳凰飛。
宋代:汪莘
去年来见公,略以书自陈。
今年来见公,知公意已亲。
一见为我喜,再见为我颦。
温存到风雨,检点及米薪。
会我群玉堂,坐上皆伟人。
欲引野鹤姿,轩昂出京尘。
公自哀其穷,我岂有足珍。
但愿公富贵,何忧我贱贫。
过从两三月,意味十万春。
将非前世缘,更结来生因。
所恨难久留,归理青溪缗。
公亦厌承明,请牧江海滨。
嗟我老于行,东西足悲辛。
那宜种橘柚,幸使守松筠。
去年來見公,略以書自陳。
今年來見公,知公意已親。
一見為我喜,再見為我颦。
溫存到風雨,檢點及米薪。
會我群玉堂,坐上皆偉人。
欲引野鶴姿,軒昂出京塵。
公自哀其窮,我豈有足珍。
但願公富貴,何憂我賤貧。
過從兩三月,意味十萬春。
将非前世緣,更結來生因。
所恨難久留,歸理青溪缗。
公亦厭承明,請牧江海濱。
嗟我老于行,東西足悲辛。
那宜種橘柚,幸使守松筠。
宋代:汪莘
穿渠带幽径,列竹依清流。
中有好鸟鸣,暮锁星辰稠。
北风搅雪花,更觉龙凤遒。
东皇怜岁寒,丹白如飞浮。
细履或得得,长歌亦悠悠。
顾我悲蒋卿,何以致羊裘。
穿渠帶幽徑,列竹依清流。
中有好鳥鳴,暮鎖星辰稠。
北風攪雪花,更覺龍鳳遒。
東皇憐歲寒,丹白如飛浮。
細履或得得,長歌亦悠悠。
顧我悲蔣卿,何以緻羊裘。
宋代:汪莘
口中吐佛子,腰间出神仙。
眉心红日大如钱,脑宫诵经声泠然。
瞿昙黄老去我久,可使举世终无传。
天亦若忌我,我自梦裹知其天。
团团清光中,本来面目常现前。
分明是真不是想,水中月影镜中像。
自从别后见君稀,一朝邂逅成欢赏。
见亦不可拟,得亦不可强。
知音相逢只弹指,甃命遮寒且涵养。
芙蓉芰荷颠倒披,九天风露流肝脾。
俯观人世不忍弃,世人弃我良非痴。
有时愤闷须痛饮,长安市上相追随。
左挟田先生,右拍樊於期。
狗屠在前舞阳后,击筑叱起高渐离。
扬雄但能识奇字,未识以道御之无不宜。
一舞神鬼哭,再舞雷电飞。
三舞乾坤悉清净,却视万物生光辉。
我衰不能作伊川,手把犁锄垦蚯蚓。
亦复不能作吕望,垂丝磻溪上。
但愿汉家宗社牢,化权何必吾人操。
但愿紫微宫南太微北,中间七个能甄陶。
君不见张三裹青衫,李四著紫袍,
黄金转多官转高。孔丘盗跖那复辨,
长蛇封豕争雄豪。我欲告天天肯否,
旁人窃笑妇摇手。不如开眼明月前,
莫教失清风后。杜子美,
李太折,清风为魂月为魄。
至今来往天地间,几回独把栏干拍。
口中吐佛子,腰間出神仙。
眉心紅日大如錢,腦宮誦經聲泠然。
瞿昙黃老去我久,可使舉世終無傳。
天亦若忌我,我自夢裹知其天。
團團清光中,本來面目常現前。
分明是真不是想,水中月影鏡中像。
自從别後見君稀,一朝邂逅成歡賞。
見亦不可拟,得亦不可強。
知音相逢隻彈指,甃命遮寒且涵養。
芙蓉芰荷颠倒披,九天風露流肝脾。
俯觀人世不忍棄,世人棄我良非癡。
有時憤悶須痛飲,長安市上相追随。
左挾田先生,右拍樊於期。
狗屠在前舞陽後,擊築叱起高漸離。
揚雄但能識奇字,未識以道禦之無不宜。
一舞神鬼哭,再舞雷電飛。
三舞乾坤悉清淨,卻視萬物生光輝。
我衰不能作伊川,手把犁鋤墾蚯蚓。
亦複不能作呂望,垂絲磻溪上。
但願漢家宗社牢,化權何必吾人操。
但願紫微宮南太微北,中間七個能甄陶。
君不見張三裹青衫,李四著紫袍,
黃金轉多官轉高。孔丘盜跖那複辨,
長蛇封豕争雄豪。我欲告天天肯否,
旁人竊笑婦搖手。不如開眼明月前,
莫教失清風後。杜子美,
李太折,清風為魂月為魄。
至今來往天地間,幾回獨把欄幹拍。
宋代:汪莘
对月题诗过几人,不知何句与渠亲。
精神尤向水中活,形状直须天上真。
紫磨一轮开作屋,桂花千朵斫为薪。
寒儒老矣心犹在,诚念唐虞有野臣。
對月題詩過幾人,不知何句與渠親。
精神尤向水中活,形狀直須天上真。
紫磨一輪開作屋,桂花千朵斫為薪。
寒儒老矣心猶在,誠念唐虞有野臣。
宋代:汪莘
一带青峦失旧青,荻花枫叶夕阳明。
闲思天上多官府,自是幽人道未成。
一帶青巒失舊青,荻花楓葉夕陽明。
閑思天上多官府,自是幽人道未成。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