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索:
有关三的成语(共找到690条成语)
词语 | 解释 | 出处 |
---|---|---|
1.三翮六翼 | 九鼎的别名。 | |
2.三元及第 | 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 |
3.三拳两脚 |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两脚,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 |
4.一年三秀 | 古人谓芝草一年三次开花,服之可以长生。 | |
5.巴三览四 | 东拉西扯。 | 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
6.三分鼎足 | 三分鼎足sānfēn-dǐngzú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
7.日已三竿 | 同“日上三竿”。 | 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
8.三亲四眷 | 见“[[三亲六眷]]”。众亲戚。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次日真个到三亲四眷家去了一巡。” |
9.三教九流 |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泛指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业或各类人。含贬义。 |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第六卷:“(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
10.三折股为良医 | 同\'三折肱为良医\'。 | 唐·欧阳詹《送洪孺卿赴举序》:“三折股为良医。予五升词扬,四遭渏摭,是以窃知乎之则。” |
11.三世同财 | 谓三代人和睦共居,不分家产。 | |
12.二桃杀三士 |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 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
13.三浴三熏 | 同\'三衅三浴\'。 | 唐·韩愈《答吕瞖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 |
14.三毛七孔 | 意思是心思,心机。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
15.三日新妇 |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 《梁书·曹景宗传》:“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 |
16.一问三不知 | 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比喻对所问的事情一无所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
17.三十六鳞 |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因以“三十六鳞”为鲤鱼的别称。 | |
18.三山二水 | 泛指南京的山水。 | |
19.三尺门里 | 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 | |
20.猜三划五 | 喝酒时划拳行酒令。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差人道:‘今日且吃酒,明日再说。’当夜猜三划五,吃了半夜。” |
21.三阳五会 | 中医术语。 | |
22.一年三节 | 指一年中的端午、中秋、春节。 | |
23.三瓦四舍 | 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
24.两次三番 | 见“三番两次”。 | 元 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你看这个苍蝇两次三番落在这笔尖儿上。” |
25.三蛇七鼠 |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
26.三大运动 |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 |
27.三寸之舌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28.三老五更 |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 | 《礼记·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
29.连二赶三 | 急忙;赶快。 | 姚雪垠《长夜》三二:“菊生不敢怠慢,连二赶三地穿好衣服,跳下床来。” |
30.三锤两棒 | 意思是处事简单明快。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他本来也没准备耽搁这么长时间,心想行不行三锤两棒就完了,他转几天就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