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有关三的成语

有关三的成语(共找到690条成语)
词语解释出处
1.三千威仪 三千是形容数目很多,意思是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细行仪。
2.三臡八菹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3.三折肱为良医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谓多次折断手臂,就能懂得医治折臂的方法。后多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4.接三换九 接连不断。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你长大出嫁的时节,我与你打簪环,做铺盖,买梳头匣子,我当自家闺女一般接三换九。”
5.三十六策 犹言三十六计。
6.遮三瞒四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7.二三其节 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二三其节,可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8.三九相公 唐·郑畋的绰号。
9.三尺枯桐 三尺桐。
10.三三四四 犹言三三两两。 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11.两头三绪 形容心意烦乱。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都则道百媚千娇,送的人四分五落,两头三绪。”
12.渔阳三叠 即《渔阳参挝》。
13.壹倡三叹 谓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礼记 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14.得其三昧 三昧:梵语,意为“定”,即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专注,达到悟境,借指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15.着三不着两 着三不着两zháosānbùzháoliǎng[ill-considered]指考虑不周,言行轻重失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16.三言讹虎 意思是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出自清·秋瑾《致琴文书》。 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众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
17.三从兄弟 同高祖所出的兄弟。
18.三周说法 佛教谓法说周、譬喻周、因缘周。
19.事不过三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20.挨三顶四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同“挨三顶五”。
21.三婆两嫂 犹言三妻四妾。
22.一年三秀 古人谓芝草一年三次开花,服之可以长生。
23.三人成虎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24.喙长三尺 形容能说会道(多含贬义)。 庄周《庄子 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
25.两道三科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谁听你两道三科,嚷似蜂窝,甜似蜜钵。”
26.三写成乌 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同“三写易字”。 清·黄宗羲《辩野史》:“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凭纸上之语,三写成乌,岂复有实事哉。”
27.三翻四覆 意思是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明 张岱《石匮书后集 烈帝本纪》:“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
28.三亲六故 三亲六故sānqīn-liùgù泛指各种亲友 梁斌《播火记》:“谁家没个三亲六故,谁家没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29.掉三寸舌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史记 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30.让三让再 指几次三番地推让。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长被举之人,亦必须让三让再以副举贤若夔龙之美事,及再三为大众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让德而镇嚣争焉。”
 69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