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童:男仆。
②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花影》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 苏轼的诗(4428篇) ►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花影

明代郑珞

满庭春色醉芳菲,影落朱栏若有期。月下参差人静后,日边零落雨晴时。

香魂暂逐行云去,娇态还从淑景移。最惜年年寒食候,风吹万点重堪悲。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花影

宋代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水中山花影

宋代杨万里

闭轿那知山色浓,山花影落水田中。
水中细数千红紫,点对山花一一同。

捣练子·花影乱

宋代陈著

花影乱,晓窗明。
莺弄春笙柳外声。
和梦卷帘飞絮入,牡丹无语正盈盈。

湘春夜月·花影

清代王拯

夜朦胧。

天边新月如弓。

捲起一桁帘波,流影入芳丛。

者是玉京魂魄,被西风吹落,拂地烟浓。

算红销翠蚀,芳情不断,只在虚空。

画楼西畔,金炉香烬,露冷霜重。

步屧廊回,蓦忆得、栏杆慵倚,双鬓蓬松。

重门掩静,又谁教、短梦惺忪。

收不起、待明蟾落尽,心头眼底,依旧无踪。

和比玉赋游鱼啖花影

明代程嘉燧

无数轻鲦莲叶东,泳芳吹沫竞浮空。
疑追戏蝶来天上,误饵游丝没镜中。
点额冷光如吸露,濯鳞香阵微飧风。
相忘乐事江湖外,捉影还看嚼蜡同。

宋景平命赋隔窗花影

宋代张耒

午睡帘栊春日长,半消金鸭水沉香。
隔窗花影时来去,疑有东邻觇宋郎。

好事近·花影到酴醿

宋代王之道

花影到酴醿,风过玉卮摇碧。坐上酒豪诗敌,尽骑鲸仙客。主人名姓在金瓯,归去定前席。要见碧桃千岁,看壶中春日。

极相思·拂墙花影飘红

宋代吕渭老

拂墙花影飘红,微月辨帘栊。
香风满袖,金莲印步,狭径迎逢。
笑靨乍開還斂翠,正花時、却恁西東。
别房初睡,斜門未鎖,且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