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译文与注释
注释:
译文: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唐代·戴叔伦的简介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
► 戴叔伦的诗(369篇) ► 戴叔伦的名句〕
唐代: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明代: 汪广洋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江烟雨杏花寒。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江煙雨杏花寒。
宋代: 宋祁
规日平空晚,澄波极望鲜。
帘飞古陶瓦,梁负会稽椽。
战绿低寒杜,漂红泊晚莲。
黄昏无限意,江月对娟娟。
規日平空晚,澄波極望鮮。
簾飛古陶瓦,梁負會稽椽。
戰綠低寒杜,漂紅泊晚蓮。
黃昏無限意,江月對娟娟。
宋代: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宋代: 袁说友
源委萦苕霅,干坤接水云。
半天孤月照,两派一溪分。
日落虹垂影,鱼翻縠断纹。
烟波岂无义,泾渭固难羣。
源委萦苕霅,幹坤接水雲。
半天孤月照,兩派一溪分。
日落虹垂影,魚翻縠斷紋。
煙波豈無義,泾渭固難羣。
宋代: 陶弼
茶溪亭上绿沿迴,溪上孤城照水开。
谁趁落潮离晚渡,自寻芳草上春臺。
年华有限忙中去,人事无涯暗里来。
安得病躯开病眼,碧云瞻拱帝星回。
茶溪亭上綠沿迴,溪上孤城照水開。
誰趁落潮離晚渡,自尋芳草上春臺。
年華有限忙中去,人事無涯暗裡來。
安得病軀開病眼,碧雲瞻拱帝星回。
宋代: 胡仲弓
借得溪亭一解衣,忘机燕子去来飞。
採桑女伴携篮过,罢钓儿郎荡桨归。
嫩草正芳鹅鸭鬭,浅潮初落蟹鱼肥。
开门坐对真山水,不信人间有是非。
借得溪亭一解衣,忘機燕子去來飛。
採桑女伴攜籃過,罷釣兒郎蕩槳歸。
嫩草正芳鵝鴨鬭,淺潮初落蟹魚肥。
開門坐對真山水,不信人間有是非。
宋代: 王十朋
高士逃名隠此溪,凭栏遐想独徘徊。
不知吾祖乘舟后,得得谁从雪里来。
高士逃名隠此溪,憑欄遐想獨徘徊。
不知吾祖乘舟後,得得誰從雪裡來。
宋代: 徐积
一榻溪亭直万钱,满床明月伴闲眠。
荷花不把秋香惜,又逐西风到枕前。
一榻溪亭直萬錢,滿床明月伴閑眠。
荷花不把秋香惜,又逐西風到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