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歌

[唐代]:白居易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
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不根而生从意生,
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
低耳静听疑有声。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幽姿远思少人别,
与君相顾空长叹。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画竹歌》赏析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强,加之有志向高洁,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历来是文人墨客丹青画手乐以歌咏描绘的对象。白居易这首《画竹歌》,通过对好友萧悦所画竹枝的再现与评价,赞扬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思想。

  协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属太常寺,掌管音律。萧悦: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善画竹。在杭州住过一段时期,与白居易过从甚密。

  诗的开头四句落笔平直,首先告诉读者,竹子是最难以描绘的一种植物,古往今来,多少丹青妙手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鲜有画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协律郎萧悦却独能下笔逼真,可谓绘竹第一人。以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下文探求萧悦独得画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着,诗人从三个方面表现萧画的非凡不俗之处:一是将萧画与他人所画作对比,从而表现萧氏所画生机勃勃,枝活叶动,秀拔耸立;而他人所画竹身粗壮,臃肿不堪,枝叶萎靡,毫无生气。这是从侧面,以他人之画的拙劣来衬托萧画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写萧画竹子的环境、神态。野塘水边,埼曲岸侧,森森然有竹两丛,挺拔秀立。所谓“野塘水边埼岸侧”,是极力表现画面的野趣、奇趣。因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种远离人间烟火、超越世俗的气氛,与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是从画面的细处描写,是画中竹枝的特写镜头。婵娟是形容竹子神态的秀美,左思《吴都赋》:“其竹则檀栾婵娟,玉润碧鲜。”不失筠粉态,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图画连青嫩带粉的鲜态及在风惊烟锁的特殊环境中,摇曳多姿、萧洒脱俗的婀娜神态都毕现无遗。由于画得如此逼真,竟使诗人怀疑这不是画,而是真实的生长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忆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庙里曾经见到过这样的竹子。这是第三层描写。“低耳静听疑有声”堪称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因为只有现实中的竹子才会在风吹之下发出婆娑之声。萧氏所画竟能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看来“丹青以来唯一人”之誉诚非虚言。

  诗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一番。然而岁月难驻,时光易逝,身怀绝技的画家已是手颤眼花,满头华发的老人了。这幅画便是他的绝笔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画已是难乎其难了。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画家的珍惜之情,无形中也抬高了这幅画竹的价值。

  诗的开头曾评价萧氏画竹能够“下笔独逼真”,诗中通过萧画与别人所画的对比,萧画本身的神态和真实的竹子三个方面对“逼真”二字作了具体描述,可谓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关于“逼真”的好处,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个‘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论逼真与如画》)宋人苏轼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也就是说,只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写活,传神,有幽姿远韵,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这首诗在描述萧悦的创作过程时曾说:“不根而生从意生”,也就是说萧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将个人意趣与大自然融而为一,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也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河南郑州新郑人,葬于洛阳。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白居易的诗(3737篇) ► 白居易的名句

猜你喜欢

画竹歌

唐代白居易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
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不根而生从意生,
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
低耳静听疑有声。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幽姿远思少人别,
与君相顾空长叹。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画竹歌为道士詹明德赋

明代刘基

我所思兮在潇湘,苍梧九疑渺无际,但见绿竹参天长。
上有寒烟凝不飞,下有流水声琅琅。
中有万古不尽离别泪,化作五色丹霞浆。
穿崖贯石出厚地,风吹露涤宵有光。
我欲因之邀凤凰,天路修阻川无梁。
孰知画史解人意,能以造化归毫芒。
虚堂无人白日静,使我顾盼增慨慷。
玄霜惨烈岁将宴,鼪啼鼯叫天悲凉。
我所思兮杳茫茫,山中紫笋春可茹,归来无使遥相望。

爱竹歌

宋代郑思肖

此君气节极伟特,令人爱之捨不得。
遍造山水有竹处,不问主人识不识。
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双目。
一旦心空忽归去,挺身特立化为玉。

铁竹歌

宋代释印肃

普菴和尚铁竹歌,十圣三贤不奈何。
九节玲珑通法界,不由笾笋自喽啰。
从百鍊,已经磨,能障狂风止海波。
恶龙摄毒皆由我,勐虎归降岂是佗。
世出世间无可比,非凡非圣力摩诃。
莫耶剑,比天戈,生灭劳形费气多。
只这一条刚不坏,撑天拄地应三摩。
身莹浄,意曼陀,非眼耳鼻六通和。
肉眼那能堪作见,二乘天眼尚誵讹。
德山老汉却老婆,横竖宗风般若多。
罕遇其人难措手,至今独卓立巍峨。
君不见,莫蹉跎,点石为金也是他。
即栗横肩千万箇,解吞铁竹可相过。
未动口时百杂碎,岂同狐族唱巴歌。
顺天助道功非细,只欲令人脱死魔。
喃喃解语非关舌,入水何曾动碧波。
铁竹自歌如是唱,海潮音彻笑呵呵。

范公丛竹歌

唐代岑参

世人见竹不解爱,知君种竹府城内。
此君托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
盛暑翛翛丛色寒,闲宵槭槭叶声干。
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
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阶踏还出。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观崇德墨竹歌

宋代黄庭坚

夜来北风元自小,何事吹折青琅玕。
数枝洒落高堂上,败叶萧萧烟景寒。
乃是神工妙手欲自试,袭取天巧不作难。
行看叹息手摩拂,落势夭矫墨未乾。
往往尘晦碧纱笼,伊人或用姓名通,未必全收俊伟功。
有能蓺事便白首,不免身为老画工。
岂如崇德君,学有古人风。
挥毫李卫言神笔,弹琴蔡琰方入室。
道韫九岁能论诗,龙女早年先悟佛。
弈棋樵客腐柯还,吹笙仙子下缑山。
更能遇物写形似,落笔不待施青丹。
尤知赏异老苍节,独与长松凌岁寒。
世俗甯知真与伪,挥霍纷纭鬼神事。
黄尘污眼轻白日,卷轴无人得觇视。
见我好吟爱画胜他人,直谓子美当前身。
赠图索歌追故事,才薄岂易终斯文。
所爱子猷发嘉兴,不可一日无此君。
吾家书斋符青壁,手种苍琅十数百。
一官偶仕叶公城,道远莫致心惨戚。
我方得此兴不孤,造次卷置随琴书。
思归才有故园梦,便可呼儿开此图。

李夫人偃竹歌

宋代洪朋

袖中欻忽生丝竹,眼底鲜飈起寒绿。
把笔谁能写此真,偃蹇一枝生气足。
夫人故有林下风,岁寒落落此君同。
映窗得意偶挥洒,写出篔筜谷里千秋之卧龙。
夜来风雨吹倒屋,但恐踊跃变化入水渺无踪。

杨道孚墨竹歌

宋代吕本中

君不见渭川之阴卧龙横千秋,貌取者谁文湖州。
十年笔意闭黄壤,只今妙手唯杨侯。
杨侯画竹尽真迹,功夺造化令人愁。
满堂迴头看下笔,扰扰云烟乱晴日。
大丛纵横高入云,斜风落叶秋纷纷。
小丛欹倾病无力,傍水长根走苍石。
门前车马汗成川,何得阴风动高壁。
杨侯嘻笑辞未工,此意不与丹青同。
粉黛初数无一钱费,酒炙能使千家空。
袜材远寄动盈屋,我子画无由穷。
剡溪寒藤不难致,须君放手为双丛。
须君放手为双丛,与我俱隐南山中。

希夷先生墨竹歌

明代薛蕙

水墨淋漓数茎竹,琅玕不羡多成束。飞白玲珑一片石,夜光休誇大盈尺。

云何此画价无敌,乃是希夷之真迹。列仙籍中多品流,先生况是神仙伯。

云靖仙材亦不群,寻师遥入华山云。解颜一盼不易得,敢望挥毫遗此君。

画首题诗兼姓字,凤翥龙蟠三十四。丁宁举似一转语,截断世间无限事。

领略真仙上上机,参同古佛空空义。古来画史虽无数,争似仙人得天趣。

笔势翩翩入三昧,玄旨明明标一句。梵经合受天人礼,仙迹那无鬼神护。

五百年来如电过,一幅霜缣完未破。湍水东流鹤不归,峨眉西逝龙犹卧。

故乡之子慕神仙,偶收图画如有缘。锦囊新装绿玉轴,彤管更赋青霞篇。

安得至宝不磨灭,期与好事相流传。先生闻此应大笑,水中捉月真可怜。

沈刑部所藏墨竹歌

明代李东阳

沈郎之貌古不妍,满怀清思如涌泉。
手中墨竹风袅袅,坐我一片潇湘天。
贪愁吟鬓洒霜雪,已觉纱帽随风偏。
人道湘灵解鼓瑟,此中似有泠泠弦。
自言得此意萧索,中夜不敢高堂眠。
问谁作者夏太常,平生翰墨江海传。
雪堂无人老可死,此物价重黄金钱。
近来画竹有数家,世人皆爱我不怜。
我非能画却能看,别有苦思通幽玄。
病眼挥毫不成字,小者如栗大者拳。
西邻奚老发半白,东邻陆郎美少年。
清歌苦调两不厌,为子和我沧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