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苏轼的诗 > 江上看山

江上看山

[宋代]: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走马:奔跑的骏马。倏忽:很快地,忽然。
②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变态:改变形态。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③微径:山间小路。缭绕:回环旋转。缥缈: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④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译文:
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江上看山》赏析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 苏轼的诗(4428篇) ►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江上看山

明代胡宗仁

江上看山分外青,更怜山畔有云行。
因之认熟桥西路,孤杖无劳藉友生。

江上看山

宋代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宋代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榛赤如赭。
莫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云霭新画。
前山更远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秾秀,依然不负远来心。

江上看晚山忆方壶高士

明代蓝智

秋树连云日色残,晚风初定绿波閒。方壶老去空能画,不见长江雨后山。

江城子·夜郎江上看元宵

宋代王庭珪

夜郎江上看元宵。斗回杓。雪初消。灯火银花,何处是星桥。共得满城春不夜,三妓女,五溪徭。
此时回首忆行朝。太平楼。倚层霄。红蜡光中,买酒听吹箫。且就天涯联一醉,歌一曲,望京谣。

马益之邀陈子山应奉秦景容县尹江上看花二公

明代袁凯

吴淞江上好春风,水上花枝处处同。
得似鸳鸯与鸂鶒,时时来往锦云中。

马益之邀陈子山应奉秦景容县尹江上看花二公竹枝歌予亦作数首·其八

明代时太初

寒食清明正好春,看花须着少年人。少年看花花自喜,白发看花花亦嗔。

马益之邀陈子山应奉秦景容县尹江上看花二公竹枝歌予亦作数首·其九

明代时太初

松江水碧碧如天,水上行人坐画船。记得吴儿《竹枝》调,为君高唱百花前。

马益之邀陈子山应奉秦景容县尹江上看花二公竹枝歌予亦作数首·其五

明代时太初

吴姬玉手好琵琶,少小声名到处夸。但使主人能爱客,年年来此看江花。

马上看月

清代钱秉镫

露白烟消欲夜天,冰轮却向马头圆。
此时见月唯行客,一路人家尽早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