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蝉噪:指秋蝉鸣叫。飘萧:飘摇萧瑟。
②阶砌:台阶。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③暮霭:黄昏的云气。
④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译文: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赏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题扬州禅智寺》阅读及答案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嗓,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开成二年,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弟弟患眼病,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杜牧赶去扬州,弟弟病尚未治好时假期已满。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他放弃官位留了下来,其间写了这首诗。

15.请分别简析诗歌第二、三联中“满”和“生”字的表达效果。

16.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

答案及解析:

15.“满”字写石阶上青苔之盛,侧面表现来人之稀,烘托了气氛之冷清。“生”字以动写静,写出暮霭渐渐升起的情态,描绘出日暮时分的场景,渲染了环境的凄迷。   

16.通过听觉“蝉噪”和“歌吹”,以动衬静。“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冷寂;“歌吹”以乐衬哀,以歌舞升平的扬州来反衬禅智寺的冷清。反衬手法更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在生活境遇和官场不顺情况下的郁闷孤寂之情。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析诗歌第二、三联中‘满’和‘生’字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这就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而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如“满”,长满,布满,这就说明石阶上的青苔非常多,非常密,为何会如此?自然是来人很少,这就表现出此处气氛冷清。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如“生”,句中是说暮霭从茂密的树林中渐渐升起,以动写静,渲染了环境的凄迷。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回顾技巧的种类,主要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然后浏览诗句,“雨过一蝉嗓,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再结合题干的要求“相同之处”,可以知道,本题主要应从反衬的角度来分析,首联是以动衬静,尾联是以乐衬哀。

杜牧简介

唐代·杜牧的简介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 杜牧的诗(626篇) ► 杜牧的名句

猜你喜欢

题扬州禅智寺

唐代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将赴宣州留题扬州禅智寺

唐代杜牧

故里溪头松柏双,来时尽日倚松窗。
杜陵隋苑已绝国,秋晚南游更渡江。

送濬上人归扬州禅智寺

唐代权德舆

蠹露宗通法已传,麻衣筇杖去悠然。
扬州后学应相待,遥想幡花古寺前。

禅智寺

唐代张祜

宝殿依山嶮,临虚势若吞。画檐齐木末,香砌压云根。
远景窗中岫,孤烟竹里村。凭高聊一望,乡思隔吴门。

游禅智寺

宋代刘敞

重冈斗上半浮云,行绕芳丛日已曛。
蒙顶川原眼中见,扬州歌吹竹西闻。
梵王重壁臺先毁,古佛双林火亦焚。
会看旃檀重满地,莫悲糜鹿向成羣。

春日独游禅智寺

唐代罗隐

树远连天水接空,几年行乐旧隋宫。花开花谢还如此,
人去人来自不同。鸾凤调高何处酒,吴牛蹄健满车风。
思量只合腾腾醉,煮海平陈一梦中。

答袁陟节推游禅智寺

宋代韩琦

春去惜余景,偶来郊外观。
芜城千古恨,一顾殊悲酸。
荒祠枕大道,尚记吴城邗。
远近绿阴合,水衬红荚残。
陇麦齐若剪,随风卷波澜。
罢农喜有望,守臣心粗宽。
萧踈禅智寺,坏址不甚完。
丛花乱芍药,篱竹摧琅玕。
空有亭亭柏,成行如笔端。
供帐具朝膳,僚寀成清欢。
小杜诗板暗,乐石曾未刊。
乘兴诣茶圃,百步登平峦。
摘焙试烹啜,甘挹零露漙。
午过倦微暑,堤路腾归鞍。
天子忧岁旱,引咎古所难。
列郡承新诏,朝夕弗敢安。
况此行春意,固不在游盘。
朝廷责吏治,莫若久其官。
政和气亦应,灾沴无由干。
愿循三载旧,庶几酬素餐。

和杜侍郎题禅智寺南楼

唐代赵嘏

楼畔花枝拂槛红,露天香动满帘风。
谁知野寺遗钿处,尽在相如春思中。

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

唐代崔峒

石林高几许,金刹在中峰。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
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寒松。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

禅智寺李本石宗衍同游

明代吴兆

月明桥畔寺,云是旧隋宫。
磬发山堂寂,烟销辇路空。
旅怀深落日,古思入秋风。
耐可同游在,看碑衰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