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黄河即事》赏析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黄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溢决,沿河州郡水旱瘟疫成灾。至正九年(1349)诏修黄河金堤。
这首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丞相脱脱与贾鲁治理黄河时。诗中用贫富对比的手法,对人民所受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治理黄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晨发大河上”至“夜有盗贼忧”十二句,写作者早发黄河看到的农家景色,和由此引起的悯农之情,是全诗的舒缓的引入。东方霞光照亮河上,两岸烟雾渐散,次第出现了村落,羊牛,鸡犬之声……这似乎是古人笔下的田园生活图画。然而诗人是了解民情的,所以他无法赞叹“真是农家乐啊”。紧接着倒写出了田舍忧:“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租税、水患、盗贼……农家苦得什么似的,哪还有田园乐呢?
从“长安里中儿”到“玉人坐更筹”八句,诗人暂时撇开民情不表,转写都市富贵子弟骄奢淫逸的生活,是全诗的反衬之笔。这里以“长安”代指豪华都市。诗中长安少年实指当时蒙古贵族子弟。“五花马”“千金裘”“斗鸡五坊市”等,都从唐诗借字面,其目的不外稍隐其批判现实的锋芒而已。这帮纨绔子弟,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围绕着他们的是名马、美酒、玉人……他们能体察人民的疾苦吗?
从“岂知农家子”到“驱之长河流”十四句,诗人着重写当时民间疾苦,尤其是两河人民的疾苦。又分两层,前八句是写一般农民的疾苦,以“岂知”领起,文气紧接上段,形成鲜明对照:富家子弟是“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他们则是“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富家子弟拥尽美女,从不识愁;他们则只能与“丑妇”织作,共输国课。富家子弟成日斗鸡酣歌,他们则天天力穑望成。后六句则专写黄河流域人民遭受的徭役之苦,因为水患缘故,他们被官家征集筑防,受到非人待遇(“驱夫如驱囚”),荒废了农业生产,还不免于饥饿。饿得半死,还要浚河筑堤。“去年”云云,《元史·顺帝纪》:“(九年)三月丁酉,坝河浅涩,以军士、民夫各一万浚之。……五月,诏修黄河金堤。”诗中叙述的便是此事。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和自叙作诗目的。“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系针对丞相脱脱设想开凿新河道,诗人怀疑违背了流水的自然趋势。他希望能吸取古人治黄的经验,并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话委婉地批评当事者,不赞成劳民伤财。他自叙作歌目的是希望民情得以上闻。歌罢他并不能轻松,久久地沉浸在忧思之中,但觉悲风振响林木,头皮一阵阵发冷。“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二句,凸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自我形象。顺便说,诗写成的次年(1351),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发沿河州郡近二十万人开凿新河道通淮,直接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
(即红巾军起义)。这首五古是现实主义的诗作,它上承国风、汉乐府的传统,真实地
描绘当时的民情,为的是“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毛诗序》),就其“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而言,又与唐人新乐府毫无二致。
萨都剌简介
元代·萨都剌的简介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 萨都剌的诗(43篇) ► 萨都剌的名句〕猜你喜欢
早发黄河即事
晨发大河上,曙光满船头。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村虚杂鸡犬,门巷出羊牛。炊烟绕茅屋,秋稻上垅丘。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丑妇有子女,鸣机事耕畴。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去年筑河防,驱夫如驱囚。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古人有善备,鄙夫无良谋。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
早发黄州驿赠江上老父
解缆发清晓,乘清越前津。鸟鸣新树绿,雨映空江春。
遥趋清浔山,回瞻苍梧云。沈忧郁中怀,浩思集芳辰。
仰视茫茫天,俯浔悠悠身。坐感时序迈,愁看卉物新。
遗老村巷古,遐荒风俗淳。日出原野暄,四邻耒耜陈。
但愿岁事丰,焉知帝力勤。黄尘染素发,愧尔山中人。
流河即目
孤舟入流河,难可穷端倪。将南复指北,飘转樯竿旗。
风色忽首尾,日光无东西。飘飘蚁旋磨,历历人扶犁。
布帆一何劳,上落千百回。弯腰众水手,邪许声能齐。
舷欹舵每侧,退懵进亦迷。未觉岸流转,时见行树移。
客子不识路,但恐舟行迟。来船亦如此,彼犹顺水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