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没:覆没、被消灭。
②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③依倚:依赖、依靠。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④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译文: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
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
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
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征妇怨》赏析
《征妇怨》阅读及答案
征妇怨
(唐)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注释:①张籍,(约767—约830),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②辽水:即今东北辽河,于辽宁营口东南入海。③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丧葬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13.张籍的这首乐府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征妇形象?
14.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答案及解析:
13.诗中的征妇,命运悲惨,孤苦无依。丈夫征战而亡,孩子尚未出世;即使甘心和家人过着贫苦的日子,亦不可得;面对未来的生活,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14.①比喻。征妇以“昼烛”自喻,形象生动,内涵丰富。不仅以白天烛光之多余表明征妇活着的无意义,更以烛光之暗淡无光、摇曳不定展现出主人公的惨淡心境,动荡生计。
②以小见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有力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征妇的哀哭无告,严厉抨击了统治者不恤民情,战争频仍,反战情绪溢于全诗之中。
③点面结合。诗人由面及点,先勾勒出一幅场面浩大的“城下群哭图”,再着力描写这个征妇的悲惨遭遇,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全诗以汉喻唐,描写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做好此题,重点要理解颈联和尾联的含义。“妇人依倚子与夫”、“夫死战场子在腹”写征妇和家人的状况,“同居贫贱心亦舒”写征妇的美好心愿,但却得不到实现。“妾身虽存如昼烛”写征妇未来的处境毫无希望。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开头四句写战况惨烈,伤亡惨重,从大处落笔,后四句写战争中征妇的形象,从小处入手,这是典型的点面结合。诗中从征妇角度入手分析,塑造了千万普通家庭共同的悲剧,以小见大,反映战争带给人们的无尽痛苦。结语征妇把自己比喻成“昼烛”,写出自身孤苦无依的凄惨生活。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情感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同时,一定不可忽略注释的作用,它是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有时是诗歌内容的有效补充,结合注释作答,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环节。
张籍简介
唐代·张籍的简介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诗(557篇) ► 张籍的名句〕猜你喜欢
征妇怨
嫁君苦太迟,别君苦太早。
官行有程期,不得暂相保。
妾有嫁时衣,金缕光葳蕤。
送君即远道,数日望君归。
君去竟何许,君归竟何长。
昔为胶与漆,今为参与商。
朝看云间雁,暮看水底鱼。
雁鱼过几许,何处寄君书。
有食不下咽,有衣不被体。
夜回九转肠,日下千行泪。
阶前萱草长,奁内粉黛空。
萱草不解忧,粉黛为谁容。
人生若朝露,顔色岂长好。
况乃怀忧愁,忧愁复易老。
及春不开花,结子待何时。
君在须早归,妾在长相思。
妾不愿君富贵,妾只愿君贱贫。
贱贫足相保,富贵多弃旧。
妾不愿君成功,妾只愿君早归。
早归及年少,功成妾已老。
君去妾二八,容顔花莫如。
肌白不着粉,色红不施朱。
即今君尚未酬勋,妾年二十已有余。
征妇怨
宁为路傍草,莫作战士妻。
初嫁席未温,夫今戍辽西。
忆与夫别时,山川正飞雪。
腰间弓箭重,冰冻马蹄裂。
夫君在万里,如何可相求。
瞻彼日月光,使妾心悠悠。
悠悠复悠悠,想思曷云已。
夜夜劳梦魂,遥遥渡辽水。
军中有纪律,君当慎终始。
勿以念室家,无心事戎垒。
自昔忠义人,从军皆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