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二毛人:黑白头发兼杂的老年人。十八滩:在赣江险处,惶恐滩即其中之一。
②孤臣:失势无援之臣。
③帆腹:帆受风,鼓起像肚腹,故称“帆胰”。石鳞,像鱼鳞一样的石头。
④知津:《论语·微子》:“使予路间津焉。”问津,夸义为询问渡口,后人常借用作请求指点。这里“问津’即识途,语意双关。
译文:
从七千里外贬谪来的毛发斑白之人,如一叶孤舟在险恶的十八滩头飘零。
思念故乡山水使我忧思成梦,地名叫惶恐滩更让我忧伤。
长帆受风,如大腹鼓起,雨水暴涨,不见了水流石上的波纹。
我应当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我一生经历的风浪实在太多太多。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出了当时极其艰难危险的处境,在远离京都七千里外,水流湍急的险恶的惶恐滩上,诗人仿佛像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巧妙的数字,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将诗人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生动展示在读者面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这一名对大概是受苏轼这联诗的启发才写出来的,而两人的心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苏轼绝没有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那么凄惨,毕竟还有家乡的“远梦”,这喜欢虽是淡淡的,却可抵销一些孤臣的惶恐。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许多机趣,一语双意,并蒂同枝,妙合无垠,令读者产生无穷的兴味。
颈联两句所写不只是行船的情境描写,又有象征的暗示,轻快旋律,恰好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诗上半篇的低沉凄凉一扫而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诗句浮上诗人的脑海,虽然此时他没有李白那么充满信心,却也不乏坦然自适,不乏达观豪放。
尾联苏轼充满自信地说:“我一生长途行船,经历多少大风大浪,岂止是知道几个渡口而已。”所以,诗人没有愁眉苦脸,却有诙谐和幽默,说自己可以为官家当“水手”,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娴熟在心,还要向谁去问津。蔑视与嘲笑到此融为一炉,真是嬉怒笑骂皆成诗。倘若苏轼能过像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样,早早就成为水手长──宰相,恐怕宋徽宗、宋钦宗也不至“坐井观天”于异域他乡。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格调也有凄苦转为豪放,沉重转为轻快。因为,苏轼是一个性格坚韧、胸襟开阔的诗人和哲人,面对再次降临的人生劫难,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 苏轼的诗(4428篇) ► 苏轼的名句〕猜你喜欢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蜀道有错喜欢铺,在大散关上。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扶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八月七日夜对月
仲秋气已爽,林壑雨新过。
忽惊浮霭空,乍觉天宇大。
夜凉风露清,佳月纔半破。
清辉渐可爱,入户惊照坐。
团圞遶中庭,有似蚁循磨。
西山耸冈峦,轮侧愁易堕。
魏子不解饮,诗语颇顿挫。
唿儿聊与醆,我唱渠輙和。
停杯看月落,客去未能卧。
海月夜夜好,新诗幸频课。
八月七日与吴沈二道人同过书坞时山堂初成
暋阳收晶荧,清舫度林彙。
坡陀认槿篱,屋角初涂塈。
入门露荫竹,走鞭土为沸。
橘栾尚小涩,菊柄已幽毅。
少纾趺坐筋,渐出穹隙味。
疎丛石贞瘦,密樾尘髣髴。
成余独往愿,劳我慈亲费。
亲年合几何,倏已近喜畏。
我髮白满把,晚食迟下胃。
一岁能几来,每来时自慰。
不雨已经旬,长道熠饥蜚。
竹檐出山泉,草根坌土气。
长愿居此劳,州里未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