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荆榛:荆棘。
②牧竖:牧童。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陌:田间小路。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③才见:依稀可见。
④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要路津:交通要道。

译文: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汉寿城春望》赏析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汉寿城春望》阅读及答案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④,此地还成要路津⑤。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②牧竖:牧童。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基前的石刻。④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⑤要路津:交通要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汉寿城边野草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浮想联翩。

B.领联写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牧童”和“行人”的出现,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C.诗人在颈联中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汉寿城的破败和荒凉的景象,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D.这首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妻凉之感,是以景写情。

E.这首诗格调低沉。尾联中诗人关于兴和废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和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观点一致。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BE   

15.①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②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③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表现了诗人不自甘沉论的乐观主进取精神。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牧童’和‘行人’的出现,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从诗中来看,“牧童”和“行人”出现,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E项,“这首诗格调低沉”有误,从诗中来看,格调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结合注释可知,景色之中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尾联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考生可以先根据注释把握诗人的境遇,然后结合诗歌中所写景物以及所发感慨来品味诗歌情感。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诗(1119篇) ► 刘禹锡的名句

猜你喜欢

汉寿城春望

唐代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
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济城春望

清代乾隆

春望那宜宜在楼,新烟柳外惠风柔。

崇墉平挹鹊华翠,雉堞俯临济泺流。

菜圃稻畦肖泽国,绿蒲白芷隐渔舟。

眼前景物供吟赏,遥睇沂曹未解忧。

锦城春望

唐代卓英英

和风装点锦城春,细雨如丝压玉尘。
漫把诗情访奇景,艳花浓酒属闲人。

边城春望

宋代寇准

独望原西路,离襟倍黯然。
青山遮故国,绝塞度新年。
风聚沙迷岸,烟开烧满川。
归心正无际,骠骑莫留连。

登城春望

唐代王勃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冶城春望

清代​吴敬梓

铸剑池临古道旁,忠贞祠墓枕平冈。雨馀圆藓生虚壁,风过长松倚坏墙。

建业三春花事好,句吴千载霸图荒。衣冠晋代浑难问,独凭高原空夕阳。

济城春望

明代王安舜

二月三月倏忽过,桃花杏花参差开。

家怜蝶梦三千里,肠断莺声十二回。

缓颊懒谈天下事,知心惟有掌中杯。

当门五树长条发,待我青青归去来。

和卓英英锦城春望

唐代眉娘

蚕市初开处处春,九衢明艳起香尘。
世间总有浮华事,争及仙山出世人。

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

唐代王表

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寒食花开千树雪,
清明日出万家烟。兴来促席唯同舍,醉后狂歌尽少年。
闻说莺啼却惆怅,诗成不见谢临川。

汉寿侯

明代李东阳

身不可留臣有主,老瞒不追犹有度。
生缚虎,死犹怒。
髯如虬,眼如炬。
吁嗟汉乎天不祚,有马不践中原土,侯身虽亡神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