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郎士元的诗 > 柏林寺南望

柏林寺南望

[唐代]: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②霁:雨止。东南:一作“西南”。

译文: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柏林寺南望》鉴赏

【注释】: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不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吗?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 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周啸天)

《柏林寺南望》赏析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郎士元简介

唐代·郎士元的简介

郎士元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 郎士元的诗(106篇) ► 郎士元的名句

猜你喜欢

柏林寺南望

唐代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游柏林寺

明代岳正

晓从招提游,同袍胜云集。中有缁衣流,恐是遁远匹。

儒释偶相忘,宾主情更密,饭我是香馔,坐我沉檀室。

相携历观览,继目了无极。载登大雄殿,俯瞰众僧窟。

光辉互吞吐,金碧委狼藉。一区足众巧,富丽难具述。

抚此百感生,徘徊以终日。

柏林寺拈香

清代乾隆

柏林古刹炳长安,岁久榱题惜废残。

况是近邻跃龙邸,特教重焕散花坛。

綵衣随喜思依怙,萱戺延釐合施檀。

佛法故当忘一切,于斯云忘我诚难。

赵州柏林寺小憩

清代乾隆

禅寺曾闻古赵州,便途探迹正清秋。

虞碑字具龙凤势,吴水体兼文武流。

白鸽下无经可听,金轮焕是圣重修。

笑予柏子曾参熟,不识庭前树是不。

同超然无尘饭柏林寺分题得柏字

宋代释德洪

沙村宿雨余,炊烟淡寒色。
山墟蚕市休,野饭渔舟隔。
忽逢柳际门,知有道人宅。
扣扉山答响,童子出迎客。
空庭竟何有,冻死千岁柏。
钟鸣食时至,老僧揖就席。
香秔定宿舂,露葵应晓摘。
羌饥一饭美,何啻万钱直。
风轩纳山翠,引手扪石壁。
爱此玉崔嵬,岁久自崩拆。
下有洄涡泉,甘凉冰齿颊。
勿轻一脉微,去涨万顷泽。
吾行无疾徐,住佳去亦得。
欲收有声画,绝景为摹刻。
兴来勿复缓,转顾成陈迹。

柏林院

宋代范成大

胡来胡现劫灰深,风鼓三灾海印沈。
急过当年无佛处,庭前空有柏森森。

忆双柏林

明代释函可

双柏林中古佛居,东官城外血成渠。于今纵到无寻处,更有何人读旧书。

赠柏林吴封君

明代潘希曾

丰城剑气化为龙,雾鬣霜鳞半倚空。老去成林终苦节,后来作栋亦馀功。

人间岁月优游地,天上栽培雨露中。见说乡闾评月旦,古来徐孺可相同。

寺南小池

宋代谢翱

寺南疏小沼,堤隠獭行踪。
杉影动寒水,夕阳藏半峰。
清涵落鸟毳,寒怯病僧容。
闻说初开日,鉢盂盛养龙。

忆荐福寺南院

唐代徐夤

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
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
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
啼猨溪上将归去,合问昇平诣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