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闺思

[唐代]:张仲素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秋闺思》鉴赏

【注释】:

注一:蝉。

  第一首诗首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是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境界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不是分明地见到关塞了么?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心头一喜,快,赶上前去吧!可是,到良人所驻防的金微山迷失了方向,连路也找不着了。一急,就此醒来。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写出了她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不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断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捎带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想到,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般,坐卧不宁。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诗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惑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从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象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出于读者意料之外。特别是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二首均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讲究。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钱仲联 徐永端)

张仲素简介

唐代·张仲素的简介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 张仲素的诗(63篇) ► 张仲素的名句

猜你喜欢

秋闺思

宋代李龏

征人遥遥出古城,天河夜转漂迴星。
银缕香寒凤皇薄,树色深含臺榭情。
雨滋苔藓侵阶绿,为有秋期眠不足。
城边残月势如弓,月下丁东擣寒玉。

秋闺思

唐代张仲素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秋闺思

明代赵完璧

西风凄凄木叶下,凉月皎皎抱君思。思君见君一相慰,梦回不如无梦时。

秋闺思·其一

明代岑徵

露井鸣秋叶,重楼夜未央。

悲风连捣素,残月下流黄。

泪尽珊瑚枕,衾寒玳瑁床。

亦知愁达曙,无梦到辽阳。

秋闺思·其二

明代岑徵

白露下庭草,边风昨夜归。

征人望秋月,戍妇捣寒衣。

瀚海黄云合,龙城未解围。

刀环音信杳,北雁又南飞。

秋闺思四首·其四

明代孙蕡

疏棂铁马乱风飘,火冷金凫百和销。怪底芙蓉清漏永,不知何事苦迢迢。

秋闺思四首·其三

明代孙蕡

壁上斜明翡翠屏,水花零落点秋萤。夜阑院院垂金锁,独立苍苔望帝星。

秋闺思·晚思沉沉倦倚阑

明代孙蕡

晚思沉沉倦倚阑,玉箫声歇酒阑珊。
澹云还掩初生月,谁护梨花作夜寒。

秋闺思·凉夜箫声处处过

明代孙蕡

凉夜箫声处处过,玉楼高起逼天河。
西风瘦尽梧桐叶,添得西窗月影多。

秋闺思·夜漏沉沉似岁长

明代孙蕡

夜漏沉沉似岁长,小鬟贪睡懒添香。
春风莫撼流苏帐,待妾分明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