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边。
秋江里漂泊的旅人闻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倦倚栏杆。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

注释:
①精华:月亮的光华。半轮:残月。
②闻笛:听见笛声。倚栏:倦倚栏杆。缘:缘故,原因。何:为什么。

《香菱咏月·其三》赏析

  这是香菱所作的第三首咏月诗。

  经过前面一番艰苦的探索之后,香菱终于摸到了做诗的门径,因此此诗一出,就顿放异彩,成为一首具有真正艺术美的作品。诗的首联起句就显得气势不凡:“精华欲掩料应难”,表面上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实则暗示象香菱这样才情横溢的女子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从而传达了学诗必能成功的坚定信念。次句把月亮形象与诗人的身世紧紧的联系起来,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远的。因而这种顾影自怜的幽怨之情调,便在诗的颈联中委曲的道出:“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而且这种愁思,乃是由砧声(即妇人们在月夜中的捣衣声)所引发的。这里隐曲地传出达了香菱对远在江南的丈夫薛蟠的思念之情,因为薛蟠虽然与她并无谐和恩爱之情份,但从名份上来说,他毕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接下的“半轮鸡唱”一句,仍然以景托情,则此时因见时光流逝而尝尽了不眠滋味的这位女诗人,便把满怀的愁绪,一腔的心事,尽托付这默默无言的半轮残月中,使客观的“月”与主观的“情”得到有机的融合,达到了诗美学上所谓“不隔”的艺术境界。

  诗的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

  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奇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辞。

曹雪芹简介

清代·曹雪芹的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 曹雪芹的诗(62篇) ► 曹雪芹的名句

猜你喜欢

香菱咏月·其三

清代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香菱咏月·其二

清代曹雪芹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香菱咏月·其一

清代曹雪芹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西江月·其三

明代杨荣

内苑场开紫禁,瑶台佩列群仙。两朋骏马总腾骞。

玉勒金羁光炫。

十二月·其三

明代文肇祉

今日正逢谷雨,呼童试焙新茶。

池上数株垂柳,水边开遍桃花。

咏月三首 其三

宋代王安石

一片清光万里兼,几回圆极又纤纤。
君看出没非无意,岂为辛懃养玉蟾。

庚寅中秋馆中对月·其三

明代区大相

愁闻织女渡河津,谁闭嫦娥在月轮。

宝镜台临瑶席冷,羽衣香染桂华新。

鸿来绝塞书千里,鹊绕空庭树几巡。

遥夜玉堂秋似水,可堪盈手赠佳人。

疏帘淡月·其三·寿溧阳彭太公

明代梁清标

篯铿华族。

羡堂上双星,阶前芝玉。

占尽人间福寿,行高乡曲。

少年踔厉名场里,倒词源、何论潘陆。

唾壶尝缺,阳春和寡,尚淹松菊。

追万石、家风雍穆。

看骥子龙文,书校天禄。

宣发齐眉佳夕,浅斟醽醁。

针楼才罢梅英吐,玩芳时、清欢相续。

香山洛社,年年扶杖,前身金粟。

次韵孙佥判试院中秋咏月三绝 其三

宋代项安世

此夜清光万古同,自开场屋几番逢。
如今压倒诗人后,不许狂僧打夜钟。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清代曹雪芹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