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黄溍的诗 > 李陵台

李陵台

[元代]:黄溍

日暮官道边,土室容小憩。

汉将安在哉?荒台犹仿佛。

低回为之久,怀古增歔欷!

长风吹旷野,飞雨千里至。

萧条苍山根,草木余爽气。

常怜司马公,予夺多深意。

奏对实至情,论录存大义。

史臣司述作,遗则敢失坠!

《李陵台》赏析

此诗乃《纪行诗》中的第十一首。李陵台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南黑城,元时地当大都至上都交通要道。诗人路过此地,睹物怀古,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赋为此诗。

前六句叙事明题,且又夹杂着强烈的感情成分。天近傍晚,暮色苍茫,官府修筑的大道边上有一简陋的居室,尚可容人休息片刻。接下两句用的是倒装法,本应因台及人,由台缅人,但却先点“汉将”,后提“荒台”,从而更突出人去台空的落寞之感。西汉一代名将李陵早已踪影不存,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台虽已荒颓,但仍大抵可见。人筑台,台为人,如今物是人非,空余荒台,情何以堪!于是为它长久地低首徘徊,增添出许多缅怀古人的哀思。

中四句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气象开阔。千里原野,空旷无际,劲风断续长吹,骤雨不时飞洒。群山已萧瑟,众壑成苍茫,而山根之下的野草树木还呈现一派清爽气息。

后六句为议论。“常怜司马公,予夺多深意。”“司马公”指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予夺”是褒扬贬抑的意思。司马迁所著《史记》,不论是记叙史事,还是评述人物,都能实事求是,公允中肯,深刻具理,既未滥褒,也不乱贬,故受到诗人的喜爱(“怜”)。眼前是李陵台,自然就联想到司马迁笔下的李陵。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所载,汉武帝天汉二年秋,李陵率领将士出居延北千余里击匈奴,“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此时,消息传至长安,“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一片贺捷之声。后来,“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消息又传至长安,武帝大怒,群臣噤若寒蝉,或趁机中伤。司马迁则在据理分析李陵的为人和战功的基础上,诚恳上言:“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武帝认为这是司马迁在为李陵的投降辩护,盛怒之下遂处以宫刑。司马迁仗义执言,不徇私情,就是“奏对实至情”。同时,不因个人的感情和遭遇而歪曲史实,而对“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丧失民族气节的行为,也作了记述和谴责,这正是“论录存大义”。诗人当时“兼国史院编修官”,因而以情作结,兼抒己志:“史臣司述作,遗则敢失坠!”司,掌管。遗则,遗留下的榜样或准则。这里乃二义兼具,作为史家,应以司马迁为榜样,撰述史书,当用《史记》作准则,表达了诗人的宏愿和抱负。

此诗在章法布局上颇具特色,写情造境,富于变化,先六句叙事兼抒情,后六句议论兼抒情,而中间横插四句纯乎写景,似感与上下不接,实乃暗里承上而启下,峰断云连。历尽沧桑台犹在,则千古之“风景不殊”,四句景语,正暗承今之“荒台”。如今,风景犹存,物是人非,古之“汉将”安在?遂以景逗情,悄启“深意”,引入议论,自然不觉。全篇明断暗续,不接而接,深得断续这种艺术手法之妙。

黄溍简介

元代·黄溍的简介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曾祖梦炎,南宋进士,仕至行太常丞兼枢密院编修...〔► 黄溍的诗(3篇) ► 黄溍的名句

猜你喜欢

李陵台

宋代汪元量

伊昔李少卿,筑台望汉月。
月落泪纵横,凄然肠断裂。
当时不受死,心怀归汉阙。
岂谓壮士身,中道有摧折。
我行到寰州,悠然见突兀。
下马登斯台,台荒草如雪。
妖氛霭冥蒙,六合何恍惚。
伤彼古豪雄,清泪泫不歇。
吟君五言诗,朔风共呜咽。

李陵台

宋代姜夔

李陵归不得,高筑望乡台。
长安一万里,鸿雁隔年回。
望望虽不见,时时一上来。

李陵台

元代黄溍

日暮官道边,土室容小憩。

汉将安在哉?荒台犹仿佛。

低回为之久,怀古增歔欷!

长风吹旷野,飞雨千里至。

萧条苍山根,草木余爽气。

常怜司马公,予夺多深意。

奏对实至情,论录存大义。

史臣司述作,遗则敢失坠!

李陵台

宋代袁桷

雪衮寒沙风衮灰,眼穿犹上望乡台。陇西可是无回雁?不寄平安一字来。

李陵台

元代陈宜甫

将军少年真英雄,陇西家世凌边锋。

奇材剑客五千士,自当一队驰威风。

浚稽山前突戎骑,被围未蹈生擒计。

强弓劲弩百万兵,流血成丹皆战惊。

谁知管敢漏机密,遂使空弮冒锋镝。

归无面目见君王,将身未免降勍敌。

继曾杀李绪,尚欲谋归去。

蒙恩虽已深,实起怀乡心。

高陵筑台望乡国,中郎去后空哀吟。

累土高一尺,望天近一尺。

谁为削平山,望见长安陌。

望乡不见春复秋,将军一去台空留。

我家住在南海上,今日登台重凄怆。

辽天漠漠飞黄云,草中但见牛羊群。

家山不识在何处,教人空自忆将军。

咏史诗·李陵台

唐代胡曾

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
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

经李陵台有怀苏武

明代陈琏

自徙居延大泽中,上林忽报雁书通。长安京国归心切,落日河梁别意浓。

扶地住多惊皓首,节旄落尽见丹衷。偷生陵律何须数,遗臭流芳迥不同。

青陵台

唐代李商隐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三陵台

清代贾开宗

三陵孤峙旧城隈,古木蒙茸一径开。

乱窟深回藏虎豹,悬崖陡峭长莓苔。

宋襄战后犹遗冢,梁孝朝还有废台。

每伴田夫寻胜事,披蓑戴笠雨中来。

晚过望陵台

明代区大相

铜台不可望,望去使人愁。

魏国无遗业,漳河有浊流。

空城临废井,古木带荒丘。

何事词人恨,犹怀邺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