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司空图的诗 > 河湟有感

河湟有感

[唐代]:司空图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今甘肃固原县北。河湟:黄河与湟水,指河西、陇右地区。异乡:此谓异域。

译文:
自从萧关一战后,春风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区了。
而今汉家儿童都说胡人语,却向着城头骂着汉人。

《河湟有感》赏析

  前两句诗人用精炼的语言说明了吐蕃借唐朝内乱乘机攻占河湟的历史事实。萧关当时为河湟与内地之间重要军事关塞。萧关一陷,河湟阻绝,诗中用“隔断异乡春”形象地表明河湟与内地音讯不通,处于西地分裂局面的状况。此处,“春”者,非仅言季节或气候,更是指民族习惯,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将军赴邓州》诗中有“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是偏重于对边地气候环境的特征来说的。司空图在“春”字之前,冠上“异乡”,再形容为“隔断”,足见其非仅言河湟气候与内地不同,而是欲为读者指出,处于吐蕃统治下的河湟地区,人们已无法感受唐朝教化,况“蕃音虏曲直难分”,汉人也逐渐蕃化,民族感情亦渐消失,十分让人伤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断”包含时间的先后,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诗人对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后两句写诗人对汉儿学胡语感到不幸和痛心。“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写出诗人为之痛心,为之落泪的不幸事实。本来,华夷杂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为史书或诗文所常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胡儿向化新长成,犹自千回问汉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处的情况。然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悲叹的是,因为长期沦陷,河湟汉儿已是语言改变,民族情感淡薄。诗人对此痛心嫉首,扼腕叹息。南宋陆游《送范舍人归朝》:“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写处于金朝统治的开封,汉家儿童的语言变化,与司空图反映的是同一种情况。

  这首诗不重叙事,而在抒发感慨,寄寓情怀。四句中,前半偏重虚写,指出河湟失陷局势;后半采用实写,选用一典型事例作结,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又是河湟长期失陷的结果,引人深思。诗人很少运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汇来表现情感,但从“一自”、“却”等表时间和转折意义的词中,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种悲慨的诗风,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司空图简介

唐代·司空图的简介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 司空图的诗(472篇) ► 司空图的名句

猜你喜欢

河湟有感

唐代司空图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河湟

唐代罗邺

河湟何计绝烽烟,免使征人更戍边。
尽放农桑无一事,遣教知有太平年。

河湟

唐代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河湟旧卒

唐代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收复河湟故地

宋代文同

哑儿峡西山已尘,驮金辇帛无断群。
河湟故疆尽收复,解辫厥角归如云。
堂中玉带赐丞相,陇外金节酬将军。
唐兵万里若日月,请作古今人未闻。

进宣宗收复河湟诗

唐代崔铉

边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羣芳洽凯歌。
右地名王争解辫,远方戎垒尽投戈。
烟尘永息三秋戍,瑞气遥清九折河。
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

唐代杜牧

捷书皆应睿谋期,十万曾无一镞遗。
汉武惭夸朔方地,宣王休道太原师。
威加塞外寒来早,恩入河源冻合迟。
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今皇帝陛下一诏徵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覩圣功辄献歌咏

唐代杜牧

捷书皆应睿谋期,十万曾无一镞遗。
汉武慙夸朔方地,周宣休道太原师。
威加塞外寒来早,恩入河源冻合迟。
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有感

明代顾清

了知非是不能忘,六十年来梦几场。掩却残书坐深夜,一灯依旧短檠光。

有感

宋代晁公溯

不见罘罳阙,于今已十春。
素衣不忍弃,为有洛阳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