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讶:惊讶。 衾枕:被子和枕头。
②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夜雪》赏析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夜雪》阅读及答案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夜雪”一词点明时间,引人联想,全诗也围绕这个词展开。
B.“衾”字,与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衾”意思相同,为“衣服”之意。
C.“复见窗户明”是月光照射的效果。“夜深知雪重”中的“夜”呼应题目。
D.三四两句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E.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真切地呈现出一个清宁世界。
15.此诗对“夜雪”的描写最大的特点是侧面描写。请问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BC
15.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衾……衣服”错误,从诗中来看,“衾”应是指被子。因为诗句中说“已讶衾枕冷”。C项,“月光映射的效果”错误,“复见窗户明”,从诗歌中来看,应是雪映照的效果,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河南郑州新郑人,葬于洛阳。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白居易的诗(3737篇) ► 白居易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