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风:一作“如”。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②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侧目:斜视。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③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擿:可以解除。擿:同“摘”。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④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平芜:草原。
译文: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画鹰》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画鹰》阅读及答案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杜甫早期作品。②愁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③绦镟:系鹰用的丝绳铜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用惊讶的口气,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B.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正面描写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C.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D.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从而表现了作者希望像雄鹰一样勇猛,表达他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得重用的悲愤心情。
E.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BD
15.(1)首联“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风霜起”是诗人看画时的想象。(2)颔联“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由画面上鹰“耸身”的情态想象到鹰想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由画面上鹰“侧目”联想到鹰搏击前像发怒的猢狲的眼睛一样锐利。(3)尾联“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B项,不是正面描写,是侧面烘托;D项,应该是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突出分析想象这样手法的运用。首先要理解想象手法的概念,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想象的内容不是此刻眼前真实发生的,而是在脑海里根据相关信息浮现出的印象。首联“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画上苍鹰是眼前实景,“风霜起”不是眼前所见,是诗人根据画鹰的凶猛之气想出来的,是诗人看画时的想象。颔联“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眼前所看实物是画鹰的“竦身”“侧目”特点,而“思”和“似”暗示“狡兔”“愁胡”是作者根据画鹰特点想出来的,不是眼前真实之景。尾联“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不是画上之鹰可以做出来的,“何当”是何时的意思,表明没有发生,期待发生,表明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是作者的想象。根据这个思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杜甫的诗(1875篇) ► 杜甫的名句〕猜你喜欢
画鹰
闽南缟练光浮腻,传真谁写苍厓鸷。
生相由来不附人,绿膋空着将军臂。
八月九月原草稀,百鸟高高兔走肥。
烟中敛翼远不下,节短暗合孙吴机。
此时一中贵快意,深林燕雀何须避。
惟将搏击应凉风,谁贪饱脔矜山雉。
昨见少年向南市,买鹰欲放平原辔。
凡才侧目饱人喂,不似画中有神气。
夜来鸱枭作精魅,安得放此向人世,秋风一试刀棱翅。
画鹰
卑枝诘屈高枝举,小鹰低回大鹰怒。
杀气森森动碧寥,千山落叶纷无数。
云霄意概风霜姿,傲睨六合无雄雌。
梦迷东海未归路,兴在秋原初下时。
吁嗟乎!巢有羽兮穴有肉,莫遣鹓鸾空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