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戎昱的诗 > 咏史(一作和蕃)

咏史(一作和蕃)

[唐代]: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
①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②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③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④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辅佐:辅助。

《咏史(一作和蕃)》赏析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咏史(一作和蕃)》鉴赏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倪其心)

戎昱简介

唐代·戎昱的简介

戎昱 戎昱(rongyu)(744年~800年),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一说登进士第。肃宗上元至代宗永泰(760—766)间,来往于长安、洛阳、...〔► 戎昱的诗(169篇) ► 戎昱的名句

猜你喜欢

咏史(一作和蕃)

唐代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送张南史(一作寄李纾)

唐代郎士元

雨馀深巷静,独酌送残春。车马虽嫌僻,莺花不弃贫。
虫丝粘户网,鼠迹印床尘。借问山阳会,如今有几人。

山庄休沐(一作和夏日山庄)

唐代卢照邻

兰署乘闲日,蓬扉狎遁栖。龙柯疏玉井,凤叶下金堤。
川光摇水箭,山气上云梯。亭幽闻唳鹤,窗晓听鸣鸡。
玉轸临风奏,琼浆映月携。田家自有乐,谁肯谢青溪。

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和空上人

唐代张南史

晚节闻君道趣深,结茅栽树近东林。禅师几度曾摩顶,
高士何年更发心。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木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和范秘书襄阳旧游(一作和范酂先辈话襄阳旧

唐代李频

听话扬帆兴,初从岘首还。高吟入白浪,遥坐看青山。
枯木猿啼爽,寒汀鹤步闲。秋来关去梦,几夜度商颜。

咏史(二十一首)

明代刘基

凯风扇朱夏,草木生清凉。
卧疾澹幽旷,白日悠且长。
散帙观古人,喟焉想虞唐。
阳春能几何,阴气多繁霜。
天道谅悠悠,人理亦茫茫。
咏歌寄深情,歌罢增慨慷。

咏史(六首选—)

清代袁枚

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悲哉陈与窦,谋疎功不成。
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
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
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
杀人三十万,於心不曾惊。
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送顾苌(一作中史,又作长史)往新安(一作

唐代皇甫冉

由来山水客,复道向新安。半是乘潮便,全非行路难。
晨装林月在,野饭浦沙寒。严子千年后,何人钓旧滩。

寒食夜(一作深夜,一作夜深)

唐代韩偓

清江碧草两悠悠,各自风流一种愁。
正是落花寒食夜,夜深无伴倚南楼。

送从兄郜(一作韦郜,一作途中别孙璐

唐代方干

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