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张先的诗 > 题西溪无相院

题西溪无相院

[宋代]: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林碍月生。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涵虚:宽广清澄。
②尘:尘世,指热闹的人世间。
③修芦:修长的芦苇。

译文: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
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
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
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题西溪无相院》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别的季节去。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平”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平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题西溪无相院》阅读及答案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先从大处落笔,展示西溪天光水色浑融一片的气势;接着写临溪的屋宇明丽清静,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颔联上句写水中浮萍破处,山影显现,下句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视听结合,写景精妙。

C.颈联照应题目“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写出无相院是离俗之境,并以人行鉴中表现由静到净的过渡。

D.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及其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E.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了一种高妙情致。语言清丽,境界阔大,寄寓了诗人摆脱尘俗的人生渴望。

15.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14.AE   

15.①“过桥人似鉴中行”,以“鉴中行”暗写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出的人影、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使人领略不到想象中的夜晚的深潭月影,暗写月影、芦影,余味悠然。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首联上句写天光水色,为远景;下句写临溪的屋宇,为近景。写法为由远及近。E项,“境界阃大”错,本诗以雅致的语言写清幽的景致,境界明丽,并非“阔大”。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这是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应回到诗中找出暗写“影”的句子。在写“影”的句子中,“浮萍破处见山影”直接点出“影”字,是明写,不符合要求;“过桥人似鉴中行”写水中之人影、桥影,但并没有直接点出“影”字,所以是暗写;而“莫放修芦碍月生”没有写影,却令读者能够感受到芦影、月影的存在,是暗写。答题时,需结合诗句含意进行分析,如: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相应。

点睛: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虚写手法的运用。

张先简介

宋代·张先的简介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张先初以《行香子》词...〔► 张先的诗(279篇) ► 张先的名句

猜你喜欢

题西溪无相院

宋代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林碍月生。

头陀岭无相院

唐代陈岩

头陀岭下招提境,画阁阑干几度凭。
游客骤来还倏去,看山输与在家僧。

题西溪书舍赠顾宗术

明代龚诩

西溪高隐有馀清,最惬閒中野老情。秋夜几回来借榻,竹声清比读书声。

题西溪卷为俞进士宪乃祖

明代湛若水

何以慕西溪?因见西溪派。涓涓照人清,澈底清可爱。

弄艇西溪云,月出东溪外。不见溪畔翁,溪月长相待。

永以贻孙谋,濯缨溪上流。

西溪子·昨夜西溪游赏

唐代毛文锡

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金尊满,
听弦管。娇妓舞衫香暖。不觉到斜晖,马驮归。

法相院

宋代束长孺

解鞍得枕画堂空,万虑消沉午梦中。
莫说红尘飞白日,且从绿竹借清风。
壁排琬琰诗无敌,殿锁丹青笔有功。
又触炎蒸出门去,此生真愧坐禅翁。

凈相院

宋代张抑

云山烂漫本难名,收拾闲情付此生。
出处自知无上策,往来聊欲试同盟。
门多贤辙人便静,琴锁师堂岁几更。
六月岸巾来借扇,频游应不禁船行。

成相院

宋代王之道

山前罗万松,邀我行数里。
不知幽人居,便家乱峰峙。
新晴翠似泼,乍热汗如洗。
幸获听潺湲,何妨濯清泚。

离相院

宋代丘葵

一夕僧留宿,翛然万虑空。
草分仙掌绿,花发御袍红。
白鸟松梢雪,玄谈麈尾风。
因悲人世上,终日业尘中。

题瑞相院

宋代罗适

招提临古道,窣堵压孤山。
十里梅花树,都来一望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