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王勃的诗 > 蜀中九日

蜀中九日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重阳节。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他乡:异乡。
②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那:为何。北地:北方。

《蜀中九日》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王勃简介

唐代·王勃的简介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 王勃的诗(144篇) ► 王勃的名句

猜你喜欢

蜀中九日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山中九日

宋代郭印

信马幽寻惯,重阳未及家。
清游贪翠巘,素约负黄花。
纵目心先折,经秋鬓欲华。
因循时节过,底处觅流霞。

舟中九日

宋代宋伯仁

巴得重阳未到家,短篷根底忆黄花。
乌纱不为西风舞,空与同舟说孟嘉。

客中九日

宋代潘玙

破帽西风急,寒窗败叶飞。
重阳今日是,三径几时归。
檐上多黄菊,门前少白衣。
吟情淡如水,一雁叫斜晖。

客中九日

明代柯潜

小斋无地种黄花,酒熟邻缸不我赊。惆怅无情秋已老,夕阳高树噪寒鸦。

舟中九日

明代葛一龙

九日渡头人,迎风倚孤棹。
江空落日远,入夜生余照。
无菊亦无侣,开尊自相劳。
红叶点鸥波,青烟出渔灶。

雨中九日

明代廖孔说

拄杖从教倚壁间,草堂竹牖亦开颜。
有期胜侣冲风至,无限游人载酒还。
对雨且看篱下菊,闭门自见意中山。
年年南郭登临厌,放得今朝一节闲。

舟中九日

明代宋讷

较艺秋闱笑久留,潞河九月买归舟。谁将绿酒慰青眼,自爱黄花插白头。

野饭清香烹海蟹,客帆高兴付沙鸥。兴亡有感无人问,满地黄芦认霍州。

客中九日

明代区大相

乡望三千里,归怀十二时。

黄花应满径,何客醉东篱。

客中九日

明代区大相

细雨黄花节,秋风竹叶杯。

异乡谁送酒,何处更登台。

木落江云暮,天寒塞雁来。

惟怜三径在,归去剪蒿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