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莺啼声稀稀落落,应和着我的阵阵低泣。
扯起珠帘,扑面央入满眼芳草。
一阵东风从小院里吹过;
千万条柳枝便如同千万缕离情,一条一缕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爱人守戍的地方。

注释:
①代:犹拟,说作者完全以一个闺妇身份来写这首诗。
②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③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诣征人未归。
④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参考资料:
1.周蒙,冯宇主编,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176
2.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462

《代春怨》赏析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截写了思妇在一个早晨里的所闻所见所思。写出了她在暮春时节对久戍西疆的丈夫的离惜别绪。言辞虽无怨字,“怨意”却无形中流露了出来。
   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 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刘方平简介

唐代·刘方平的简介

刘方平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 刘方平的诗(39篇) ► 刘方平的名句

猜你喜欢

代春怨

唐代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代春赠

唐代白居易

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
但知莫作江西意,风景何曾异帝乡?

代春闺

唐代崔液

江南日暖鸿始来,柳条初碧叶半开。
玉关遥遥戍未回,金闺日夕生绿苔。
寂寂春花烟色暮,檐燕双双落花度。
青楼明镜昼无光,红帐罗衣徒自香。
妾恨十年长独守,君情万里在渔阳。

代春日行

南北朝鲍照

献岁发。
吾将行。
春山茂。
春日明。
园中鸟。
多嘉声。
梅始发。
桃始荣。
泛舟舻。
齐棹惊。
奏采菱。
歌鹿鸣。
风微起。
波微生。
弦亦发。
酒亦倾。
入莲池。
折桂枝。
芳袖动。
芬叶披。
两相思。
两不知。

春怨

明代胡奎

昨夜春寒冷如水,梦入关山数千里。萧郎近报在凉州,一寸心驰边上头。

春怨

宋代王安石

扫地待花落,惜花轻着尘。
游人少春恋,踏去却寻春。

春怨

宋代周弼

极浦苹花白,空壕兰萼红。
伤心城上燕,飞入馆娃宫。

春怨

唐代殷尧藩

柳花扑帘春欲尽,绿阴障林莺乱啼。
只愁明日送春去,落日满园啼竹鸡。

春怨

唐代杨凝

花满帘栊欲度春,此时夫婿在咸秦。
绿窗孤寝难成寐,紫燕双飞似弄人。

春怨

唐代孟郊

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
故花辞新枝,新泪落故衣。
日莫两寂寞,飘然亦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