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柳中庸的诗 > 河阳桥送别

河阳桥送别

[唐代]:柳中庸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滚滚黄河从千里之外奔涌而来,宽阔的江面上架有河阳浮桥;在此送别友人到遥远的晋国故里去,路途一直延伸到茫茫的远方。若是倚着栏杆,遥望千里之外的友人所往之地,一定可以看见北风萧萧,雨声淅沥,吹打着载着友人远去的马儿。

注释:
⑴河阳桥:唐代由洛阳去黄河以北必须经过的一座浮桥,为交通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⑵浮桥:指河阳桥。
⑶晋国:指今山西一带,春秋时期为晋国之地。
⑷傍:倚靠。阑干:即栏杆。
⑸萧萧:凄清的样子。此处形容风雨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2

《河阳桥送别》赏析

此诗写出了在河阳桥上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送别友人远去的情景。前二句:“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起句写题之“河阳桥”,次句写题之“送别”。起句由远及近,景象由线变点。黄河由遥远的地方缓缓流来,流到这河阳桥。黄河是一条线,河阳桥是一个点。诗人送友人回归山西故里,故称“晋国归人”,这是点,也是近景。而友人所经之路,伸向远方,这又是线,也是远景。一个“遥”字,可以想象诗人送别友人,友人渐行渐远,渐变模糊,消失在天边,而诗人却久久不忍回去的情景,依依离别之情,溢于言外。

  后二句“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紧承次句“遥”字而写。傍着栏杆,遥望友人远去千里,这是具体写送别的场景。“千里”与“遥”,正好呼应。前句着一个“若”字,则使语气显得更加婉转。末句乃是诗人“望”中所见之景。“北风驱马”,是视觉;“雨萧萧”,则是视觉兼听觉。友人北去,其马为北风所驱。一个“驱”字,写出了诗人不忍友人别去而友人终将别去的内心苦痛。而此时又下起了萧萧淫雨,风雨声夹杂一片,更让人思绪万千,怅然落寞。静默的诗境至此陡然变得喧嚣,使人顿感心绪烦乱,余味不尽。

  全诗四句,每句分别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四句又共同组成了一幅“浮桥送别图”。全篇言辞简淡,妍丽苍莽,婉转蕴藉,浑然天成,没有一字言情,却在萧疏淡雅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回荡着一抹浓浓的朋友真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2

柳中庸简介

唐代·柳中庸的简介

柳中庸 柳中庸 (?—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 柳中庸的诗(15篇) ► 柳中庸的名句

猜你喜欢

河阳桥送别

唐代柳中庸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洛桥送别

唐代储光羲

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远见轻桡动,遥怜故国游。
海禽逢早雁,江月值新秋。一听南津曲,分明散别愁。

河阳桥代窦郎中佳人答杨中舍

唐代王勃

披风听鸟长河路,临津织女遥相妒。
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

北桥送客

宋代张耒

桥上垂杨繫马嘶,桥头船尾插青旗。
船来船去知多少,桥北桥南长别离。
亭上几倾行客酒,游人自唱少年辞。
百年回首皆陈迹,浮世飘零亦可悲。

洛阳桥

宋代王十朋

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压横空玉虹腰。
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
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侨。

洛阳桥

宋代汪元量

日西来到洛阳城,下马桥边信步行。
红紫已无花烂漫,青黄只有草從横。
风吹渭水秋砧急,月满秦川夜柝清。
我醉欲眠眠不得,更听人唱楚歌声。

洛阳桥

宋代华镇

壮年已熟洛阳名,今日亲来桥上行。
叠石根盘连厚地,凌云气势压沧瀛。

洛阳桥

宋代陈傅良

跨海为桥布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鰲。
基连岳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
铁马着行横绝漠,玉鲸张鬣露寒涛。
缣图已幸天顔照,应得元丰史笔褒。

洛阳桥

宋代刘子翚

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度瑶琼。
雄知建业牙城峙,势若常山蛇陈横。
脚底波涛时汹涌,望中烟屿晚分明。
往来利涉歌遗爱,谁复题桥继长卿。

枫桥送丁凤

明代高启

红叶寺前桥,停君晚去桡。
醉应忘世难,归不计程遥。
山隐初沉日,风催欲上潮。
离魂来此处,还似灞陵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