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岑参的诗 > 暮秋山行

暮秋山行

[唐代]:岑参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飒飒:风声。
②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③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译文:
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
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
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暮秋山行》赏析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岑参简介

唐代·岑参的简介

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 岑参的诗(553篇) ► 岑参的名句

猜你喜欢

暮秋山行

唐代岑参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秋山行客图

明代朱诚泳

凉生疏树雨初收,山气沾衣翠欲流。何物骑驴痴老子,摇鞭吟断一天秋。

秋山行李图

明代陈颢

千山落叶万山云,行到荒桥日已昏。羡杀田家头白叟,半生足不离柴门。

秋山行客图

元代陈旅

雨馀空翠晓濛濛,有客骑驴落木中。满目好山行不尽,溪猿啼断石楠风。

王渊秋山行旅图

清代乾隆

旅食是何人,长途不避尘。

驴忙怨前路,凫野起閒津。

大似杜工部,劳经三十春。

澹轩工属咏,图外有清新。

朱光普秋山行旅

清代乾隆

秋实登程候,山真阅客区。

栈回岩瀑白,云表寺楼朱。

飒景斯佳矣,旅愁何有乎。

草亭憩坐者,料是倦游徒。

题方琮秋山行旅图

清代乾隆

万山稠叠紫芙蓉,客路深秋欲柏冬。

两字利名忘谁得,一时伴侣喜初逢。

新篘笨曲村墟贳,纳稼长腰水碓舂。

翘首岩关迥天半,相于茅店且从容。

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取韵奉和 中秋山行怀子兴节判

宋代黄庭坚

俗物常偪塞,令人眼生白。
永怀洛阳人,谈诗论画壁。
青山吐秋月,阻作南楼客。
但歌靡盬诗,赏此无瑕璧。

暮秋

宋代陆游

十日都门雨,风烟已暮秋。
甑香新菽粟,篝暖故衣裘。
意气临书健,形骸顾影愁。
何时剡中路,秣蹇憩山邮。

暮秋

宋代朱淑真

潇潇风雨暗残秋,忍见黄生满径幽。
恰似楚人情太苦,年年对景倍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