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孟浩然的诗 > 早寒有怀

早寒有怀

[唐代]: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就在弯曲的襄水边,远隔楚地天地云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
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注释:
①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②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③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孤:一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④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漫漫:水广大貌。

《早寒有怀》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第一联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第一联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津:渡口。平海:至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最后两句是说,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早寒有怀》阅读及答案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起“兴”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B.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第三联,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点明了浓浓的乡思。

C.“迷津欲有问”,化用典故,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D.“平海夕漫漫”写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15.请结合诗句分析首联中“寒”字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

14.A   

15.①内容上写明“寒”为寒冷之意,点明季节,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来明确;②作者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③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以哀景称哀情,为下文作者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做感情铺垫。(言之成理即可)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以乐景写哀情”分析有误。首联选取“落木”“归雁”“北风”等清冷形象,实为哀景衬哀情。故选A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该题考查学生分析首联中“寒”字的作用。“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联的意思是,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寒”是寒冷的意思,交代时令季节。以呼啸的“北风”来渲染寒冷,点出题目中的“早寒”;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以哀景称哀情,为后面表达思乡之情做铺垫。

【点睛】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

孟浩然简介

唐代·孟浩然的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 孟浩然的诗(379篇) ► 孟浩然的名句

猜你喜欢

早寒有怀

唐代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唐代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寄仇仁近白廷玉张仲实京口当涂江阴三学正兼述新岁阴雨春寒有怀

宋代方回

同时纠正诸侯学,铛脚相邻总鉅邦。
足可养廉三斛米,未妨温故一灯窗。
有人北面求宗旨,无事东流送大江。
向道紫阳山色好,何为不肯泝溪泷。

夜寒有作

宋代施枢

可怪轻寒薄短衾,起来搔首傍灯吟。
百年易老风前鬓,万事难侵水样心。
雁叫云天秋渺渺,虫鸣露砌夜沉沉。
朱丝自写无人识,一曲寥寥太古音。

初寒有述

明代张泰

寒灯影里雁声秋,半夜西风起北楼。万里漫添胡马色,几年浑减朔方忧。

关河积水连天迥,城阙疑云拂曙浮。细雨朝回问裘褐,老郎惭为病躯谋。

早寒

唐代白居易

黄叶聚墙角,青苔围柱根。
被经霜后薄,镜遇雨来昏。
半卷寒檐幕,斜开暖阁门。
迎冬兼送老,只仰酒盈尊。

早寒

宋代陆游

沔鄂犹残暑,荆巫已早寒。
潦收滩正白,霜重叶初丹。
节物元非恶,情怀自鲜欢。
暮年更世事,唯有醉江干。

早寒

宋代程颢

一夜威霜特地严,朝来寒气入书帘。
乍须火暖亲炉兽,初觉冰澌结砚蟾。
败叶卷风轻蔌蔌,远峰经晓静尖尖。
出门未要貂狐燠,且着轻裘次第添。

早寒

宋代毕仲游

十月清宵永,空斋已怯寒。
霜篱飞叶密,风案拂沙干。
晏叔狐裘稳,公孙布被完。
檐澌方缀瓦,井冻渐封干。
饱食留鹰距,虚惊落雁翰。
谁来沽酒饮,自笑典衣难。
想望存心曲,嘻吟恣笔端。
河冰思泽国,路雪寄长安。
邑邑炉灰冷,荧荧烛烬阑。
门前生计在,苇蓆称车单。

早寒

近代马一浮

高天霜露已先零,众醉何人解独醒。
坐对沧江怀远道,静看落叶下空庭。
故园台榭胡尘黯,环海鱼龙夜气腥。
莫向楼头吹玉笛,断鸿凄雁不堪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