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胡令能的诗 >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注释:
⑴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⑵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⑶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⑷莓:一种小草;
⑸苔:苔藓植物;
⑹映:遮映
⑺借问:向人打听;
⑻遥:远远地;
⑼怕:害怕
⑽鱼惊: 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
⑾应:应答

《小儿垂钓》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胡令能简介

唐代·胡令能的简介

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福建省莆田县)。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生,人称“胡钉铰”。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他的诗语言浅显...〔► 胡令能的诗(5篇) ► 胡令能的名句

猜你喜欢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垂钓

唐代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垂钓

明代区大相

江风捲钓丝,心事白鸥知。

终日烟波里,持竿欲待谁。

垂钓处

明代张国维

不拽渔舟不着蓑,兴来坐石戏清波。水寒一任游鳞跃,解得庄生乐趣多。

题垂钓图

明代刘崧

石礧磈兮溪则有浔,山嵚崟兮岸则有林。我钓我游兮曷溉之鬵,彼滔滔者孰知予心。

友人垂钓

宋代黄裳

壮后幽情转更长,尘劳空忆芰荷乡。
自由池上垂纶客,应是回头笑我忙。

晚秋垂钓

清代牛焘

池头衰柳尚依依,绿暗红疏出钓矶。

新落叶边人影隔,旧牵纶处藻茎稀。

青山伴我闲窥饵,白鹭何心坐忘饥。

莫道晚秋鲜鲫少,寒江更有绿蓑衣。

薛氏池垂钓

唐代温庭筠

池塘经雨更苍苍,万点荷珠晓气凉。
朱瑀空偷御沟水,锦鳞红尾属严光。

吕望垂钓图

宋代郑思肖

八十翁翁心尚孩,渭滨痴坐弄徘徊。
当初若是逃名者,谁要文王上钓来。

题磻溪垂钓图

唐代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