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陈子昂的诗 >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⑹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赏析二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王运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47

《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赏析

  人人都赞美这是一首好诗。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称引它,几乎所有的唐诗选本都选了它。然而,它究竟好在哪里,却值得每一个读者反复玩味.探究出个所以然。

  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环,更不屑于堆彻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它 的境界却何等阔大,格调何等雄浑,含义何等深刻!这首诗之所以称得上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是因为它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 盾。它像火山的喷薄,又象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而且更代表了我国七世纪末那“鼎盛时代”的中坚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想感 情。唯其加此,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苍茫 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据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一年子昂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在军中任参谋。当时 战争形势对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前军惨败,大营震动,人心惶惶。子昂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了不同的作战策略。出身亲贵而不懂军事的武攸宜 非但不纳谏,反而恼羞成怒,给了子昂以降职为军曹的无理处分,卢藏用记述子昂受处分后的情况道:“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 (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氏别传》)。卢藏用既 是子昂的同时代人,又是他的好友。所谓“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即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因此,上述对《登幽州台歌》的写作缘起的记 述,当是可信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名作的创作背景和当时作者的思想情绪。

  我们知道。陈子昂从青年时起就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关注社会现实,留意军国大事。他入仕伊始,即不顾人微言轻,以政治家的气魄,屡屡向武则 天进呈各种建议,针砭时弊,希图匡扶国家。武周统治集团饰非拒谏.冷落陈子昂,使他一直难展抱负。从武攸宜征契丹,本是一次立功报国的机会。可是事与愿 违,非但“吾谋不用”,而且横遭贬抑。三十七岁的陈子昂此刻登上著名的古幽州台。想起自己十多年宦途蹭蹬,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怎能不产生英雄失路的悲痛之 情呢?在子昂当时.他想到自己有抱负而无从施展,就“怆然涕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的受打击实质上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压抑人才造成的悲剧。了解到此 诗是在这样一种悲痛心情激发下的志士失意之歌,我们就能懂得,为什么它在封建时代无数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中间会引起强烈共鸣了。

  但是我们对此诗思想意义的理解和发掘不应停留于此。因为就诗意来看,作者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个人政治道路上的坎坷而歌唱,更不是为一次军中遭贬的 事件而申诉。在幽燕前线受到的这次打击,不过是为作者胸中蓄酿已久的思索宇宙人生的诗情充当了触媒而已。出现在此诗中的艺术境界无比辽远阔大,远远超出了 一般事件的范围。作者所前瞻的,是追之不及的前代的明君圣人;近盼的,是盼之不来的志同道合的当代贤者;而更使他感“念”于心的,是“悠悠”无尽的客观世 界和自己曲折短促的生命二者之间的对比……在这样一种辽阔苍茫的背景里来推究人生的真谛,但不得其解,诗人于是不禁“怆然涕下!”由诗中这种感情发展线索 可知,当时站在幽州台上放歌的诗人,已经超脱了具体事件的纷扰,而俯仰天地,纵观古今,置身到茫茫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来探索社会人生的大课题 了!

  形象大于思想。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 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他游心注目于伟大和永恒的宇宙之中,从 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这样的思想倾向在他的《感遇》组诗中时时放出异彩,如《感遇》第十七首说:“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第二十五首说:“玄 蜡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等等。这些不同凡响的吟唱,与《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的叹息声—脉相通,互相印证,表明作者 在不断地思索宇宙,思索人生。这种思索,对于一切有思想、有抱负的人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启迪和感染。面对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大宇宙,人怎样才不虚耗自己短促 的一生?这是任何—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思考并作出回答的。正因为如此,尽管我们现在的伟大时代已经远非陈子昂生活的唐代所能比拟,尽管陈子昂那种孤独 感伤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情绪已为我们所不取,但我们读起这首诗来,仍然强烈地感觉到宇宙的辽阔,时间的流逝,从而联想到个人在这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和时间的 长河里,到底应该有些什么作为才不是虚度此生?这首诗之所以至今仍深受现代读者喜爱,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吧!


参考资料

 本篇引自吴庚舜、陆永品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上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陈子昂简介

唐代·陈子昂的简介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约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 陈子昂的诗(206篇) ► 陈子昂的名句

猜你喜欢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台歌

宋代喻良能

涉海神仙夸蓬莱,登陆胜地称天台。
天台枕海连四明,万峯千岭相萦迴。
赤城绣出绮霞色,瀑布界破瑶山青。
神仙居处寸步有,游人白日迷杳冥。
剡溪昔年有二客,五月此山同采摘。
只知采采不盈筐,不觉行行失归陌。
龟肠蝉腹忽鸣饥,倾壶进食欲令谁。
山桃一颗垂林畔,共食歘然肌骨换。
下山得水涧石中,以手饮之还濯盥。
又见芜菁出山腰,一杯圆转中流漂。
二人相顾却相谓,此地去人应不遥。
过溪水深四尺许,又度一山逢二女。
韶顔艷色世所无,南国东邻何足数。
笑唤刘晨阮肇名,相识浑如旧有情。
问郎若箇来何晚,遂即殷勤相奉迎。
入户幔帷殊不恶,错落珍珠与璎珞。
只将左右几青衣,也胜人间夸绰约。
逡巡进脯饭胡麻,琼杯片片斟流霞。
不知仙客来何处,各把宫桃庆女家。
歌吹嘈嘈张内乐,顔色有欢情有乐。
金鸦飞入向虞渊,客散虚堂掩帘箔。
夜深各拥一仙娥,泛泛鸳鸯在绿波。
和鸣乍自秦箫起,行雨初从楚梦过。
瞥然一留因半载,天气常如三月在。
百鸟哀鸣不可闻,感此茫茫愁似海。
俗缘未断身未轻,思归日有求归声。
更招女伴作离乐,共写深衷无限诚。
曲终一出山中洞,万里云烟空目送。
归来不见去时人,寂寞惊魂若春梦。
子孙虽在不相知,欲寻旧路已多歧。
棊迷柯岭难重见,花失桃源空自悲。
风流云散令人惜,至今犹唱阮郎归。

登粤王台歌

明代黄渊

上高台而望大海,俯厚地而面长天。

丈夫志气当如此,何事临风泪潸然。

横吹曲辞·雍台歌

唐代温庭筠

太子池南楼百尺,八窗新树疏帘隔。黄金铺首画钩陈,
羽葆亭童拂交戟。盘纡阑楯临高台,帐殿临流鸾扇开。
早雁声鸣细波起,映花卤簿龙飞回。

送戴式之归天台歌

宋代严羽

吾闻天台华顶连石桥,石桥巉绝横烟霄。
下有沧溟万折之波涛,上有赤城千丈之霞标。
峰悬蹬断杳莫测,中有石屏古仙客。
吟窥混沌愁天公,醉饮扶桑泣龙伯。
适来何事游人间?飘飖八极寻名山。
三花树下一相见,笑我萧飒风沙颜。
手持玉杯酌我酒,付我新诗五百首。
共结天边汗漫游,重论方外云霞友。
海内诗名今数谁?群贤杂沓争相推。
胸襟浩荡气萧爽,豁如洞庭笠泽月。
寒空万里云开时。
人生聚散何超忽,愁折瑶华赠君别。
君骑白鹿归仙山,我亦扁舟向吴越。
明日凭高一望君,江花满眼愁氛氲。
天长地阔不可见,空有相思寄海云。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唐代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
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
骑二茅龙上天飞。

减字木兰花·舞台歌院

宋代无名氏

舞台歌院。雨後西风寒翦翦。翠掩屏风。花与残霞一样红。宫裀隐绣。香软巧随莲步绉。不怕露寒。日日拼教醉画栏。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代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凤凰台歌送顾布政华玉之武林一首

明代黄省曾

凤凰台前动春草,春风吹拂金陵道。白鹭亭边挂短杨,清溪阁上啼芳鸟。

吴中顾荣如谢边,东山抗步红霞表。花开绮岸延举觞,云落清窗照挥洒。

去年予作秦淮客,新秋梧桐汉楼碧。秦淮浮我鹦鹉杯,明月六龙齐下食。

江流东西别几时,帝为苍生起安石。仙舟过泊姑胥台,相逢谈笑明星夕。

临川悠悠送边去,祖饯倾城垂柳处。伐鼓扬旌适武林,天涯怅望桃花树。

飘飘揖谢凤凰台,凤凰青山湖上开。凤凰南飞五云远,十一海郡皆春回。

行看振羽凤楼上,御苑应歌凤鸟来。

幽州歌

宋代汪元量

汉儿辫发笼氈笠,日暮黄金台上立。
臂鹰解带忽放飞,一行塞雁南征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