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杜甫的诗 > 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

[唐代]: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②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③即:就。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④征求:指赋税征敛。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戎马:兵马,指战争。盈:满。

译文: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又呈吴郎》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又呈吴郎》阅读及答案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使用设问的手法,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15.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及解析:

14.A   

15.、①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②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③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颔联使用设问的手法”错误,“不为困穷宁有此”应是采用反问手法,意思是“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答案自在句中。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错误,选项对诗句的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D项,“不乏幽默”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有误。故选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且要分条作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诗歌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这流露出杜甫对弱小者的同情,体现出悲悯的情怀。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这四句,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这是希望吴郎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杜甫的诗(1875篇) ►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

又呈吴郎

唐代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庆伯

唐代赵蕃

下里又寒食,寒居犹去年。
萧条花不见,牢落病仍缠。
强起陪亲友,题诗未究宣。
方欣好天色,云气复油然。

又呈坐客

宋代张镃

天假南湖一段奇,宾朋胥会只论诗。
人生未老肯闲日,春色无边方盛时。
林外好山看独惯,尘中新事问宁知。
从来邂逅宜真率,花下杯传却莫迟。

又呈中斋

宋代文天祥

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
牛儿朝共载,木客夜为邻。
庾子江南梦,苏郎海上贫。
悠悠看晚渡,谁是济川人。

又呈中斋 其二

宋代文天祥

万里论心晚,相看慰乱离。
丹成俄已化,璧碎尚无缁。
禾黍西原梦,川原落日悲。
斯文今已矣,来世以为期。

又呈中斋 其一

宋代文天祥

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
牛儿朝共载,木客夜为邻。
庾子江南梦,苏郎海上贫。
悠悠看晚渡,谁是济川人。

又呈窦使君

唐代杜甫

向晚波微绿,
连空岸脚(一作却)青。
日兼春有暮,
愁与醉无醒。
漂泊犹杯酒,
踟蹰此驿亭。
相看万里外,
同是一浮萍。

寄吴郎

明代王儒卿

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輓吴郎中

宋代程珌

志抗金坚厉,材成玉粹温。
时哉非不遇,命也更奚言。
季子风流远,吴公治行存。
敬亭无恙否,愁绝暮云昏。

挽吴郎中

宋代程珌

志抗金坚厉,材成玉粹温。
时哉非不遇,命也更奚言。
季子风流远,吴公治行存。
敬亭无恙否,愁绝暮云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