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太多。

注释:
①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②长生殿: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马嵬》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有名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俏,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悄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异的《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故“莫唱”二宇又引出了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人间”就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中来。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战争频繁,有开边之战,也有内战,其中规模大的,如用兵吐蕃,讨伐南诏,尤其是安史之乱,伤亡惨重,丁壮或死于战场,或死于摇役,或久戍不归,在人间划出了无数条银河,而最令作者痛心的,要数石壕村的一对老夫妻了。“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的惨状。杜甫还在同一时期作品《新婚别》中拟写一个“席不暖君床”的新娘子,送别刚刚结婚的新郎官应征入伍,造成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的痛苦。在《垂老别》中,又描写了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在风烛残年之时还要应征入伍,与其老伴依依借别、“塌然摧肺肝”的情景。由此可见,“石壕村里夫妻别”是当时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作者感叹地说:“泪比长生殿上多。”长生殿上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没有多少,而要大书特书,深表同情,而不书及比长生殿上泪更多的石壕村。这里,作者严肃地批评了白居易,自有其道理在。似乎可以这样悦,衰枚的这首《马嵬》诗,高出于前人所有咏马嵬之事者。

  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比照。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银河”,对唐玄宗与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攀进行了再讥笑,很有情趣。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石壕村是人民群众的材落,长生殿是皇帝皇后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这两组比照又有不同,前者深沉,后者浅近,前者重在映照,后者重在对比。两相配合,共同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马嵬》阅读及答案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3.对这两首诗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取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事。

B.两诗立意亦相同,都是归罪杨贵妃。即“女人祸水”之意。

C.在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D.在立意上,李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14.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和写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属格律诗。

B.袁诗属古体诗;李诗属近体诗。

C.两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除用典外,李诗还运用了对比修辞格,袁诗还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答案及解析:

13.B   14.B

1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诗歌的选材立意,主要指向主旨情感。B项,“两诗立意亦相同”错误,两诗立意并不相同。袁枚的《马嵬》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后两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李商隐的《马嵬》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尤其最后两句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和写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这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形式的把握。B项,“袁诗属古体诗”错误,这是对诗歌体裁的分析有误,从诗歌的形式来看,袁诗为七言绝句,也属于近体诗。诗歌从音律的角度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袁枚简介

清代·袁枚的简介

袁枚 袁枚(1716-1797),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北纪南袁”...〔► 袁枚的诗(36篇) ► 袁枚的名句

猜你喜欢

马嵬

宋代王镃

梨花魂醉草伤秋,玉笛霓裳事已休。
谁信一勾罗袜内,能藏天宝许多愁。

马嵬

唐代贾岛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马嵬

唐代黄滔

锦江晴碧劒锋奇,合有千年降圣时。
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

马嵬

宋代释无本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玉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马嵬

唐代徐夤

二百年来事远闻,从龙谁解尽如云。
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

马嵬

唐代崔道融

万乘凄凉蜀路归,眼前朱翠与心违。
重华不是风流主,湘水犹传泣二妃。

马嵬

唐代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

清代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宋代高有邻

事去君王不奈何,荒坟三尺马嵬坡。

归来枉为香囊泣,不道生灵泪更多。

马嵬

明代郭辅畿

渔阳鼙鼓忽三挝,宛转峨眉别翠华。

此日荔枝成恨果,当年芍药总愁花。

怨深生死心难隔,情至人天路不遐。

蜀道至今悲锦袜,谁怜战骨化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