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

[唐代]: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惜春:爱怜春色。酒痕:酒污的痕迹。
②浮:一作“漾”。别涧:另外一条河流。涧,一作“浦”。断云:片片云朵。
③人闲:作者在朱全忠当权时,被贬到濮州,后来依附他人,终日无所事事。有:一作“得”。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终日闲呆,不能有所作为,辜负了大好时光,故有“芳时恨”之感。芳时,指春天。地迥:地居偏远。迥:一作“胜”。古魂:故人的精魂,指老友已故化为精魂。
④流莺:叫声悦耳的莺。流,谓其鸣声婉转悦耳。厚意:深情厚意。

译文:
惜别伤春连日来酒醉昏昏,醒来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
细水上漂着落花流入另涧,阴云带雨飘入那远处孤村。
闲居无聊恨芳时白白流去,异地千里难招来古人精魂。
最感激流莺掀转深情厚意,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

《春尽》鉴赏

【注释】: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本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不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吗?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不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芳时,指春天。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但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呢?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不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吗?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迥,偏远的意思。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岂不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为深沉,表达得更耐人寻味。

  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

  (陈伯海)

《春尽》赏析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此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七、八句抛开议论事理,转入抒情。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写自己是如何苦闷,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但其无限苦闷之情却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是其主要特点。这首诗描写景物具体形象,“细水浮花归别洞,断云含雨入孤村”这些诗句,真实地描绘出春天雨前农村的美景,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对仗工整。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

《春尽》阅读及答案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释:韩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其流徙闽地时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渲染一个“醉”字,揭示出诗人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

B.颔联春光逝去,固然让人忧愁,然而诗人认为主要是自己的闲散引起了春愁。

C.颈联伤春之情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他认为自己会像古人那样在此孤独终老。

D.尾联春天已逝去,美景已不在,但流莺仍在,所以诗人清晨还是会来到西园。

E.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感慨,三者紧密结合,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15.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表达特妙,请指出这一联妙在哪里,并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AE   

15.①情景交融。这两句诗真实地描绘了春天闽地乡村的美景,又在景物中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那在水上的落花和随风带雨的断云正是漂泊无定的诗人的象征。

②语言精妙。用“细”,“浮”,“断”,“孤”等来修饰“水”,“花”,“云”,“村”,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

③回扣题目。前句写落花随水流入山涧,是典型的暮春之景,照应了题目“春尽(意对即可).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炼字,BCD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他认为自己会像古人那样在此孤独终老”错误,应是“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D项,所以诗人清展还是会来到西园”错误,应是“流莺仍在清晨来到西园,略解诗人的愁绪”。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颔联的奇妙之处,注意从遣词造句,内容,手法、结构等角度作答,“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中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用“细”,“浮”,“断”,“孤”等来修饰“水”,“花”,“云”,“村”,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从手法上看,这两句诗真实地描绘了春天闽地乡村的美景,又在景物中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那在水上的落花和随风带雨的断云正是漂泊无定的诗人的象征,情节交融;从结构上看,前句写落花随水流入山涧,是典型的暮春之景,照应了题目“春尽”。

韩偓简介

唐代·韩偓的简介

韩偓 韩偓,字致尧,一作致光,京兆万年(今属陕西)人。龙纪元年(889)进士。唐昭宗时以反对朱温贬濮州(今属山东)司马。唐亡,依王审知。自号玉山樵人。有艳体诗《香奁集》。...〔► 韩偓的诗(423篇) ► 韩偓的名句

猜你喜欢

春尽

明代程嘉燧

老惜光阴并日游,及看春尽恨悠悠。
已拌浓艳随黄土,转觉欢娱恼白头。
兰叶醉痕沾旧扇,烛花红泪在空楼。
不因千里伤春目,领断江南一味愁。

春尽

明代王廷陈

春尽人将老,庭闲晷独迟。
絮飘兼鹤毳,花落罥蛛丝。
石溜依琴泻,云阴入户移。
幽怀偏水竹,晚步故临池。

春尽

宋代张侃

韶光余十日,明岁又重来。
柳外黄鹂怨,山中杜宇催。
一番风送雨,几处锦成堆。
且饮深杯酒,携筇缓缓回。

春尽

宋代强至

江花飘去不留春,海燕飞来独语人。
局促年光花过眼,飘飖生理燕谋身。
壮怀已入双蓬鬓,乐事还成一窖尘。
唯有浊醪存妙趣,不容忧喜扰吾真。

春尽

唐代赵蕃

南国春方尽,南风吹昼长。
野香花袭草,秀色麦侵桑。
客子政怀倦,田家任苦忙。
怅予终愧汝,垂老未渠央。

春尽

宋代晁说之

春尽天涯恨最长,啼莺不识紫游缰。
空惊绿叶成尖发,何处残英伴落妆。

春尽

宋代章甫

昼永花阴直,风轻麦浪匀。
僧归还逼夏,鶑语欲留春。
鬚髮垂垂老,亲朋往往贫。
地偏人事少,聊以寄吾真。

春尽

宋代方回

时时屈指春余几,日日攒眉雨不晴。
邂逅三年为此客,蹉跎一事竟何成。
牡丹花过劳乡梦,石首鱼来听市声。
自古忍穷尽豪杰,囊无挑药未须惊。

春尽

宋代方回

时时屈指春余几,日日攒眉雨不晴。
邂逅三年为此客,蹉跎一事竟何成。
牡丹花过劳乡梦,石首鱼来听市声。
自古忍穷尽豪杰,囊无挑药未须惊。

春尽

宋代苏辙

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
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
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
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