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翻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参考:光明日报1999.8.4. 杨义

王维简介

唐代·王维的简介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有“诗佛”之称。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 王维的诗(542篇) ► 王维的名句

猜你喜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

唐代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九月九日

唐代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月九日

唐代王绩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据《古今岁时杂咏》补),萸房避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按:《古今岁时杂咏》卷三十三以此诗为崔善为作,《全唐诗》卷八八二据以收入。
今移正重收。
)。

九月九日

宋代曾巩

凄凄风露滋,靡靡尘霭屏。
已忻庐舍清,未苦裘褐冷。
眠食味尤嘉,起坐日尚永。
虚天照积水,精鑑出幽矿。
石莹见山稜,林疏觉窗冏。
黄花宿蕊破,艷艷晨妆靓。
频寻远迳香,每爱苍池影。
为谁佳色鲜,慰我贫斋静。
寒醅出家法,异果得他境。
甘腴馔新兔,丑怪荐修蠯。
幽闲重时节,老大珍物景。
献酬兴未薄,比讽思犹骋。
况同亲戚欢,讵匪田野幸。
俱醉任栖鸦,烛炬尚可秉。

九月九日作

清代乾隆

佩萸把菊为清游,佳辰胜赏聊尔酬。

月日难逢九复九,啸歌最喜秋之秋。

头科谁继孟江夏,腹藁忽忆王绛州。

登高旷览吾素志,民艰在目翻增愁。

闰九月九日

宋代晏殊

闰秋重九再佳辰,犹见黄花裛露新。
更作登高亦何害,恨无彭泽苦吟人。

后九月九日

明代江源

秋色将相暮,开怀合举觞。

百年双短发,一岁两重阳。

往事已流水,菊花犹晚香。

独斟拼一醉,不惜老年狂。

后九月九日

明代江源

西风两度重阳日,客里羁怀强放开。

黄菊秋残堪再摘,白衣人去不重来。

游山不著谢公屐,抱病谁登杜子台。

今日狂吟聊遣兴,尊前何用苦敲推。

九月九日诗

南北朝范泰

劲风肃林阿,鸣雁惊时候。

篱菊熙寒丛,竹枝不改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