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杜甫的诗 >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②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③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④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声断,人却步履匆匆,还在赶路;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天上的月儿,就是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

C.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E.全诗语意多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寄书”“不达”照应“无家”;“问死生”照应“弟皆分散”等。

15.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

14.AB   

15.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A项,“戍楼上的更鼓声断了,人却步履匆匆,急于赶路”理解不正确,诗句本意是说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B项中“客观实景”理解有误,这两句所写的白露、月亮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晚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在诗人眼中也只有故乡的最亮,可见两句中的景为虚写。故选AB。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本题这首诗,读懂意思,思想感情就容易分析:月是故乡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弟皆分散——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无家问死生——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况及未休兵——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戍鼓断人行——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杜甫的诗(1875篇) ►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忆舍弟

宋代王翥

药物吾仍病,花时汝未归。
不眠愁月落,独立看云飞。
诗礼自持律,饥寒谁解围。
遥知理舟檝,西望涕沾衣。

忆舍弟

唐代于逖

衰门少兄弟,兄弟唯两人。饥寒各流浪,感念伤我神。
夏期秋未来,安知无他因。不怨别天长,但愿见尔身。
茫茫天地间,万类各有亲。安知汝与我,乖隔同胡秦。
何时对形影,愤懑当共陈。

忆舍弟

宋代方一夔

衰世门户单,惟有子与我。
手足共一身,右短固不可。
投老得寡妻,谁谓此计左。
鸱枭覆尔巢,骨肉翻成祸。
知几苦不早,渐理归舟柁。
县官不可入,有理子亦颇。
自怜羽翼低,尺书忽远堕。
两年食奔走,老蚕自缠裹。
相救在急难,宁能久安坐。
玄精有可倚,矧此乃么么。

忆舍弟

宋代潘玙

汝向下邳去,吾犹上国居。
几番曾入梦,十月不收书。
血满干戈地,尘飞盗贼墟。
无人问消息,生死竟何如。

忆舍弟渊

明代王洪

长风吹高树,枝叶纷扰乱。忧思从中来,绵绵不可断。

夙昔同衾裯,今也异乡县。时或梦我傍,揽之何由见。

登高望原野,仰视鸿与雁。

秋晚忆舍弟寺居清适复有此寄

明代区大枢

禅林秋色晚,久坐转成幽。

白露收庭枣,清霜折海榴。

诸贤时复过,半偈日应留。

何必庐山上,还寻慧远游。

月夜忆梅花

宋代施枢

夜深寒月照窗纱,忽忆林逋处士家。
鸥鹭正眠烟树冷,不知谁可伴梅花。

月夜忆伯兄兼寄诸友

宋代彭汝砺

炎暑遁逃天已凉,日阴苦短夜初长。
风声日色尽秋意,海角天涯非故乡。
鶑谷久离愁满眼,鸰原一别泪沾裳。
客情欲借清吟遣,诗就客情弥惨伤。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唐代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