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韦应物的诗 > 赋得暮雨送李曹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代]: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

注释:
①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建业:今南京市。
②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浦树:水边的树。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③散丝:细雨,这里喻指流泪。

《赋得暮雨送李曹》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赋得暮雨送李曹》阅读及答案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赋得,分题赋,分到的什么题目,祢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

B.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

C.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

D.此诗中的“帆”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帆”,两者写法是一致的,表现了诗人因李曹东去的惜别之情。

15.诗人虽为分题赋诗,但写景抒情不流于斧凿,请结合颔联赏析“景”“情”相融的巧妙之处。

答案及解析:

14.D   

15.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D项分析不正确。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二者写法不同,但表达的情感相似。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这是写景。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帆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渲染出昏暗沉重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沉重的心境,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点睛】诗歌赏析: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韦应物简介

唐代·韦应物的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韦应物的诗(764篇) ► 韦应物的名句

猜你喜欢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代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代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和赋得暮雨送李胄

明代张楷

微雨沧波路,孤舟薄暮时。雁迷归浦早,云湿度江迟。

白日青山暝,芳洲碧草滋。纷纷到华发,相看总成丝。

群贤宿山赋得暮云岩下宿

宋代释契嵩

微风静林杪,红日下岩阿。
明月出已满,白云归未多。
高应伴猿鹤,深不暗松萝。
若弗为霖去,其如旱岁何。

送李卿赋得孤岛石

唐代岑参

一片他山石,巉巉映小池。
绿窠攒剥藓,尖硕坐鸬鷀。
水底看常倒,花边势欲欹。
君心能不转,卿月岂相离。

赋得长洲苑送李惠

唐代郎士元

草深那可访,地久阻相传。散漫三秋雨,疏芜万里烟。
都迷采兰处,强记馆娃年。客有游吴者,临风思眇然。

赋得灯心送李侍御萼

唐代皎然

灯心生众草,因有始知芳。彩妓窗偏丽,金桃动更香。
花惊春未尽,焰喜夜初长。别后空离室,何人借末光。

赋得贺兰山送李献吉

明代张凤翔

君本关西人,乃作关西行。往年使榆林,今年使朔方。

西度黄河四千里,眼中见此诚莽苍。贺兰山高五千仞,翠壁苍峰削孤峻。

清泉百道草树浓,雄哉蟠据河南镇。山西胡虏东中国,何必长城分南北。

君不闻胡云夺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贺兰固是中国望,可容胡虏为巢穴。

我闻朔方兵,不若榆林强。不有贺兰山,朔方谁其当。

王公设险计守国,地险如此功可量。君赍公帑十七万,作气鼓力功可断。

死鱼芳饵有明言,要在得人富筹算。古有班定远,克收西域生封侯。

亦有傅介子,借剑立斩楼兰头。甲兵百万范老子,西贼胆破诚壮猷。

君抱济时具,未偿投笔怀。此行亦是弃繻意,贺兰入眼何壮哉。

左顾黄河流,石摩贺兰顶。贺兰日高河日深,会当勒功摩石廪。

黄河洗甲山挂弓,西望龙沙灭胡影。

赋得白鸥歌送李伯康归使

唐代卢纶

积水深源,白鸥翻翻。倒影光素,于潭之间。
衔鱼鱼落乱惊鸣,争扑莲丛莲叶倾。
尔不见波中鸥鸟闲无营,何必汲汲劳其生。
柳花冥濛大堤口,悠扬相和乍无有。轻随去浪杳不分,
细舞清风亦何有。似君换得白鹅时,独凭阑干雪满池。
今日还同看鸥鸟,如何羽翮复参差。复参差,
海涛澜漫何由期。

赋得归云送李山人归华山

唐代钱起

秀色横千里,归云积几重。欲依毛女岫,初卷少姨峰。
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只应函谷上,真气日溶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