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阙台

[明代]: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宸銮:皇帝的住处。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望阙台》赏析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戚继光简介

明代·戚继光的简介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 戚继光的诗(16篇) ► 戚继光的名句

猜你喜欢

望阙台

明代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望阙致语

宋代吴势卿

镐燕云开纪诞辰,括山人即华封人。
圣明天子千秋节,帖泰时年半月春。
龙左角占农事好,殿西头喜捷书频。
小臣有录如金鑑,愿献吾君德日新。

登望阙臺

宋代赵抃

江外三千里,城头百尺臺。
神都瞻宝阙,星斗切瑶魁。
风阔春襟快,云披晓月开。
山川增气象,栏槛出尘埃。
天际横归鴈,林梢露出槐。
喜逢冠盖客,半是日边来。

望阙谢恩

唐代陈元光

御扆褒忠勇,官符再佩箴。
遐陬蒙一体,服马赫遥临。
海岭知天瑞,懽忻荷圣心。
排衙香御胸,应郭撒妖祲。
讲武勤西狩,唿嵩拜北钦。
天颜严咫尺,夙夜敢荒淫。

次韵望阙臺作

宋代廖刚

妙龄声价压羣英,谁似青云早致身。
帝阙日边迷远目,使星天上拱居辰。
牟心肯向江湖老,衍律聊回涧谷春。
万里夕红归去后,可能开府但清新。

天申节望阙口号

宋代喻良能

日永凉生殿阁风,需云宴衎庆流虹。
明良叶德千龄遇,臣妾倾心万国同。
葵影缓随羲驭转,榴花高映御袍红。
西踰葱岭东辽海,长属尧封禹贡中。

元旦望阙·其二

清代林占梅

星云纠缦日华明,舞踏雍容佩玉鸣。草莽微臣无别愿,妖氛早息颂升平。

元旦望阙·其一

清代林占梅

北望神京叩祝遥,五云深处奏箫韶。御炉香霭千官拥,鹄立通明侍早朝。

王母望阙致语口号

宋代方岳

晓跸初催上寿班,东风连夜致人间。
九重春醉金鸾殿,万岁声幽碧玉环。
大地山河年谷熟,太平日月羽书闲。
明朝第一番花吉,併与琼幡下虎关。

同张敏叔登望阙臺

宋代刘才邵

晓陟高臺望紫宸,爱君心切素忘身。
尧天日远迷西极,汉使星高拱北辰。
赋雪才优宜视草,赐环恩重定随春。
剩须留下惊人句,长使江山气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