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5页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五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0-882页
[2]甘肃教育, GANDSU EDUCATION,1996年Z2期
[3]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China
[4]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4年01期
[5]虚室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J]. 文学少年(中学) 2008年01期
[6]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少年文艺(写作版) 2008年02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5页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一

“离离原上草”,唐人张固《幽闲鼓吹》等书又作“咸阳原上草” 。我以为“离离”虽有形容野草发蘖旺盛、枝叶迎日放采的诗情画意,但仍不及“咸阳原上草”点题点得贴切有味。因为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咸阳原”正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古原”:这块古老的士地,处于渭河之北,九山之南,“山水俱阳”,地势平坦,沃野宽广,从周武王封其十五弟毕公高于此起,曾称“毕原”。周平王东迁后,这里又成了从古代秦亭(今甘肃清水县)迁来的秦襄公的封地,历经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摇篮地之一。
那么,白居易何以对“咸阳原上‘草’”特别有感情呢?这得用白居易自己的著作来证明:白居易在元和六年十月左右写的《故巩县令百府君事状》中自述道:白氏,‘芊’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即前628年春,秦晋之战中,秦国的主将之一白乙丙 ———引者),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后非其罪,赐死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四十岁之前的白居易,肯定不止一次地向往或参拜过咸阳杜邮亭武安君白起庙,此处可证— ——引者)。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孙因家焉,故今为太原人。自武安以下,凡二十七代,至府君。高祖讳建,北齐五兵尚书,赠司空(白居易《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即白居易父白季庚事状中说:‘初,高祖赠司空,有功于北齐,诏赐庄宅各一区,在同州韩城县,至今存焉。故自都官郎中而上,皆葬于韩城县。今以卜归不便,遂改卜巩县府君及襄州别驾府君两茔于下县义津乡北原。’ ———引者)。曾祖讳士通,皇朝利州都督。祖讳志善,朝散大夫,尚衣奉御。父讳温,朝请大夫,检校都官郎中。公 ,字上锺,都官郎中第六子。幼好学,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年十七明经及第,解褐,授鹿邑县尉,洛阳县主簿,酸枣县令……选授河南巩县令……大历八年五月三日遇疾,没于长安,春秋六十八岁。”(《白居易集》卷四十六)哪怕以上自述中有一些考证不实之词(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甲·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中有所驳证),或攀援先贵之嫌,但无论如何,白居易自己总是这样认为:他的祖先是楚国的王族后裔,所以,自己也是“王孙公子”。“白”姓,系“ 芊”姓。“芊”者,乃“芊芊”、“千绵”也。原意为“草盛貌”(《玉篇》),《广雅·释训》王念孙疏证:“芊芊者,此谓草木之盛也。”《文选》陆机《文赋》有“清丽芊绵”,注作“光泽盛貌”。梁元帝《晋安寺碑铭》“凤凰之岭,芊绵映色”;李太白的“杂树空芊绵”,均被古人解作“草木蔓衍丛生”、光泽映人的样子。汉光武帝与唐太宗均以“劲草”比“良将”、“诚臣”。
现在,《赋得古原草送别》所咏的对象已经基本弄清楚了,那么,这首诗的内容就应当这样来理解:作者以“咸阳原上”的春“草”为比拟,在暗寓“白”氏即“芊”姓的后代,并不因为楚国杀了白公胜,秦昭王冤死了武安君白起而根断苗稀。千百年来“芊”姓子孙、白氏后裔虽时有“荣”有“枯”,但是,他们总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古原野草”一样,在酷暑严寒、千踏万踩的争斗中,顽强地生活着、蔓延着,而且是代有能人,不负祖宗的。可惜的是,今天只有我白居易这样的无名小子,“末代王孙”,眼下还不景气,只得在清明时节,怀着“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那样凄楚、留恋的怏怏之情,来咸阳杜邮亭参拜老祖先武安君的神庙。告别之后,又踏上了努力科举、奋发仕进的途程,去为祖宗争光添彩……我把“萋萋”不理解为“芳草茂盛,垂条吐叶,色采喜人”的意思,而解作“”(凄凄),即含有凄凉、寒酸的意思,是依据《吕览》、《说文》、《汉书·食货志》,以及《诗经·郑风·风雨》中,都把“萋萋”与“”代用的例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明是白居易少年时代(不一定是十五六岁)拜谒白起庙,或者根据家谱,或者根据长辈的传说,回忆白起时,而练赋的一首咏“草”怀祖立志道别诗。正是:风吹野草舒旧恨,雨洒闲花泣前因。这首诗,哪里仅仅是一首为科举而练作的“咏物诗” 呢!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二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0-882页
2. 甘肃教育, GANDSU EDUCATION,1996年Z2期
3.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China &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4年01期
4. 虚室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J]. 文学少年(中学) 2008年01期
5.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少年文艺(写作版) 2008年02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三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因而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写古原草而别情已寓其中。第一句以“原上草”点题,前加“离离”作定语,形容“原上草”稠密、 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一枯荣”虽然“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荣”是主要的、本质 的。据说从前有人因战败而草疏请求援兵,讲到“屡战屡败”,另一人则改为“屡败屡战”。二者所叙述的事实是相同的,但后者却显出士气的旺盛。春“荣”冬“ 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颠倒“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顽强的生命,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春草“离离”、一望无际的 画卷。次联出句“野火烧不尽”承“枯”,对句“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看,却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 草”,而重点归到下句,与第二句“荣”、“枯”并举而重点归到“荣”契合无间。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的描绘。出句从嗅觉方面落墨:“远芳”,即 传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香气,从“原”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晴翠”,即阳光下闪亮的绿色;这绿色,从“原”上延展,直 连接遥远的荒城。十个字,把经受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
以上六句赋“古原草”,似与“送别”无关。但一读第七句“又送王孙去”,就感到前面所写的“萋萋”之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孙 ”一去,不是首先要穿过那“古原”吗?“原上草”的“远芳侵古道”,“王孙”不是也要随着“远芳”踏上“古道”吗?“原上草”的“晴翠接荒城”,“王孙” 不是也要随着“晴翠”走向“荒城”吗?诗中有两个“又”字,看来是有意的重复。“原上草”一岁一枯,而“春风吹又生”,循环不已。每当“原上草”“春风吹 又生”,就“又送王孙去”,也循环不已。就这样,作者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作主语,一气贯串,脉络分明。接着以“又送”转入“送别”,又以“萋萋”照应首句的“离离”,回到“原上草”。章法谨严,天衣无 缝。同时,诗中紧扣题目中的“古”字。首先,原上之草“一岁一枯荣”,岁岁如此,已见得那“原”是“古原”。第五句又特意用“古道”;原上的道路既“古 ”,则“原”安得不“古”?“赋得”诗,是要求紧扣题目的。当然,紧扣题目的,不一定是好诗。而这首诗,却扣题既紧,又生动活泼,意象完美。
古原上的野草春荣冬枯,冬枯之时往往被野火烧掉。这一切,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更不会激发诗人的美感。白居易却不然,他抓住了这些特点,并以他的独 特的审美感受进行了独特的艺术表现,突出了野草不怕火烧、屡枯屡荣的顽强生命力,并以“远芳”、“晴翠”这样美好的字眼,把它的气味、色彩写得那样诱人。 因此,虽然说“萋萋满别情”,但并不使人感到“黯然销魂”。试想,当“王孙”踏着软绵绵的春草而去的时候,“远芳”扑鼻,“晴翠”耀眼,生意盎然,前途充 满春天的气息,他能不受到感染吗?

《赋得古原草送别》阅读及答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

B.“一岁一枯荣”意思是野草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枯荣”与“荣枯”表意差不多。

C.颈联“侵”、“接”二字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突出了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

D.尾联意味深长,化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表达了看见萋萋芳草而对行游未归人的怀思之情。

E.全诗语言然流畅而又工整,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1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14.BD   

15.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然而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②这两句不但写出了“原上草”具有的顽强生命力,而且写出了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典型。

③对仗工巧,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既唱叹有味,又工致天然。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枯荣”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与“荣枯”表意不一样。D.这里变其意而用之,马的是看见蔞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重点在于赏析诗句所运用的手法,也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来赏析。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阐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对仗工稳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通意义,给人以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的寓意。“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河南郑州新郑人,葬于洛阳。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白居易的诗(3737篇) ► 白居易的名句

猜你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莲塘

唐代陈陶

阖闾宫娃能采莲,明珠作佩龙为船。
三千巧笑不复见,江头废苑花年年。

赋得古井送王明府

唐代戴叔伦

古井庇幽亭,涓涓一窦明。
仙源通海水,灵液孕山精。
久旱宁同涸,长年只自清。
欲彰贞白操,酌献使君行。

为李仲经赋得古音琴

明代危素

南城李君家有琴,越左刻字名古音。仲春为鼓越裳操,听之使我无邪心。

白日落江生夜色,飞云触石愁太阴。粤从世衰淳朴散,三光动荡相攻战。

朝歌北鄙何可听,轩辕尧舜不复见。大元德盛礼乐兴,天下民风渐丕变。

君当身佩双琼瑶,光天殿上奏云韶。凤皇雍雍鸣赤霄,五城群仙定可招。

吾皇端拱四海治,千秋万岁垂鸿猷。

赋得蝉送别

明代高启

疏槐细柳中,凉占一枝风。
蜕出形犹弱,惊飞响未终。
雨来林馆静,日下驿门空。
离管尊前发,凄凉调正同。

赋得早燕送别

唐代李益

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
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赋得新柳送别

清代谢肇淛

短岸复长堤,黄轻绿未齐。
晓风吹不定,春雪压常低。
草细偏相妒,莺娇未敢啼。
年芳君莫问,日落灞陵西。

赋得寒山寺送别

明代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赋得月下闻蛩送别

唐代刘商

物候改秋节,炎凉此夕分。暗虫声遍草,明月夜无云。
清迥檐外见,凄其篱下闻。感时兼惜别,羁思自纷纷。

过古原州

清代永瑆

句骊河畔晓阴稠,河水无声漫漫流。

两桨船头渔父坐,乱烟寒雨古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