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祖咏的诗 > 望蓟门

望蓟门

[唐代]: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一望:一作“一去”。客:诗人自称。
⑶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⑷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一作“行旌”。
⑸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⑹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⑺论功:指论功行封。
⑻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06 .
2.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57-58 .
3.望蓟门 .中小学教育网 .2006-07-05 [引用日期2013-05-19] .

《望蓟门》创作背景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参考资料:
1.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3-135.

《望蓟门》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参考资料:
1.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3-135 .

《望蓟门》阅读及答案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②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蓟门:蓟门关,在今北京市西直门北。②燕台:黄金台。燕昭王建台,置千金于台上,以重金招天下贤士。③三边: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21.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上燕台,立刻被眼前的客人所震惊,喧嚣的歌舞声响彻威武的汉家营。

B.颔联写原野上,万里积雪闪着寒光,在边关曙色中,只见军旗高挂,迎风飘扬。

C.颈联写战场上的风火使月亮黯然失色,海边云雾缭绕着的群山簇拥护卫着蓟门关。

D.尾联写诗人感想:虽然少年时比不上班超投笔从戎,但如今愿学终军请缨建立功勋。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对仗工整,写积雪连绵万里,寒光闪闪,战旗飘飘,动静结合,意境开阔,遍地特征突出。

B.颈联“侵”“拥”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烽火无情、云山有情,为下面抒情作铺垫。

C.尾联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投笔吏”,二是“请长缨”,言简意丰,含蓄凝练,深化了主题。

D.本诗写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立功报国壮志,气势雄豪,蓬勃向上,催人奋发。

答案及解析:

21.A   22.B

21.试题分析:题干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错在“立刻被眼前的客人所震惊”。其中的“客”是指诗人自己,本句诗说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

22.试题分析:题干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本剧没有使用拟人手法。颈联的意思是: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的题材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

祖咏简介

唐代·祖咏的简介

祖咏 祖咏(699- 746),,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 祖咏的诗(41篇) ► 祖咏的名句

猜你喜欢

望蓟门

唐代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蓟门

明代汪道昆

汉使褰帷按塞过,渔阳老将近如何?千山斥堠材官急,万
里亭鄣猛士多。
大漠风鸣苍兕甲,层冰夜渡白狼河。
江东子弟先锋在,乘月仍闻《子夜歌》。

蓟门行

明代王慎中

置酒军中舞又歌,雪花偏向蓟门多。
醉来欲取平胡印,报道天骄已请和。

奉使蓟门

唐代窦巩

自从身属富人侯,蝉噪槐花已四秋。
今日一茎新白发,懒骑官马到幽州。

蓟门烟树

明代李东阳

蓟丘城外访遗纵,树色烟光远更重。
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
路迷南郭将三里,望断西林有数蜂。
坐久不知迟日霁,隔溪僧寺午时钟。

蓟门飞雨

元代尹廷高

清风夹道槐阴舞,谁信青天来白雨。马上郎君走似飞,树下行人犹蚁聚。

须臾云散青天开,依然九陌飞黄埃。乃知造化等儿戏,一日变态能千回。

蓟门早秋

明代区大相

蓟城杨柳早寒知,不待秋来气已悲。

乡国看为天尽处,塞门愁记雁来时。

关前汉骑侵晨发,楼上胡笳向暮吹。

叶落深闺徒下泪,从今征戍几年期。

蓟门秋夕

明代熊直

清漏迟迟月转廊,博山销尽水沉香。
重城不锁还家梦,两夜分明到故乡。

出自蓟门行

宋代汪元量

出自蓟门行,行行望天北。
何处愁杀人,黑风走沙石。
华裾者谁子,意气万人敌。
金鞍鞁白马,马奋飞虎生翼。
书生尔何为,不草相如檄。
徒有经济心,壮年已斑白。

蓟门行五首

唐代高适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

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座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
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
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