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与注释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
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闺怨》赏析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闺怨》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闺怨》阅读及答案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搂。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日射

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鸚鹉对红蔷薇。

11.对这两首诗的词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王诗首句点出“不知愁”,次句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

B.王诗三、四句写少女“忽见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感触和联想,表达了妇的懊悔之意。

C.李诗写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儿以及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都表明季节己进入“春事违”(春光逝去)的初夏。

D.李诗写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气盎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妇无意识地撮弄着手中的罗帕,微露了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情绪。

1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绝句都写闺中少妇的怨情,而且怨情内涵都完全相同。

B.两首绝句都写了春天美好的景色,都写了少妇见景而生怨情。

C.王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写法,李诗则婉曲达意,人物的感情“尽在不言中”。

D.两首诗都写得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语言都很含蓄,给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

答案及解析:

11.C   12.A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比较多。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词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看每个选项针对哪一句、哪一个角度设题,再与诗歌进行比较,做出选择。本题中,C项,“李诗写……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都表明季节己进入‘春事违’(春光逝去)的初夏”错误,“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鸚鹉”并不能表明季节已经进入“春事违”的初夏,应该换成“院子里盛开的紅蔷薇花”。故选C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两首绝句都写闺中少妇的怨情,而且怨情内涵都完全相同”错误,这两首诗虽然都写了少妇因春光逝去、青春虚度的心理,但王诗中少妇怨情的内涵要丰富一些、复杂一些,还有“悔教夫婿觅封候”的成分。故选A项。

王昌龄简介

唐代·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 王昌龄的诗(283篇) ► 王昌龄的名句

猜你喜欢

闺怨

明代朱诚泳

别时荷未花,别后花生子。结得苦心成,红香抱霜死。

闺怨

宋代唐庚

芳草遶池绿,天涯人未归。
春来更消瘦,浑欲不胜衣。

闺怨

唐代韩偓

时光潜去暗凄凉,嬾对菱花晕晓妆。
初坼鞦韆人寂寞,后园青草任他长。

闺怨

宋代无名氏

有约示归蚕结局,小轩空度牡丹春。
夜来拣尽鸳鸯茧,留织春衫寄远人。

闺怨

宋代郑思肖

画眉夫婿客游梁,独理瑶琴山水长。
莫上翠楼凭几望,陌头无数碧垂杨。

闺怨

宋代曹勋

头上百宝钗,终身不相失。
唯有鸳鸯席,承欢难可毕。

闺怨

宋代姜特立

别恨迢迢千里余,天涯何处觅音书。
花间羞见双双蝶,水上愁寻六六鱼。

闺怨

宋代曹勛

头上百宝钗,终身不相失。
唯有鸳鸯席,承欢难可毕。

闺怨

宋代许必胜

房栊微雨过,虫思草根深。
门外青苔色,无人闲到今。
换衫依暮冷,开镜倚秋心。
别意犹能在,应来梦里寻。

闺怨

唐代徐彦伯

征客戍金微,愁闺独掩扉。尘埃生半榻,花絮落残机。
褪暖蚕初卧,巢昏燕欲归。春风日向尽,衔涕作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