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注释:
⑴逢:遇上。
⑵宿:投宿;借宿。
⑶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4]
⑷日暮:傍晚的时候。
⑸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⑹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⑺犬吠:狗叫。
⑻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⑼贫:清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创作背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一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幅景色苍茫清寂,是静景描写。一个羁旅之人,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天黑下来了,正急于去寻找夜宿处。但是伫立四望,千山万壑在霭霭暮色的笼罩之下,苍茫一片,远处的山腰间稀疏地横着几间茅草房。这和荒凉孤寂的景色与作者此时的长途跋涉、走投无路以及凄寂孤苦的心境融为了一体。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投宿的情况。
在景物的描写上是由远及近,由静转动;在时间上,从白暮写到夜间。“归人”在旷野伫立四望之后,向所见“白屋”的山腰一路奔去,渐近村落时,已经是夜幕降临,风雪交加。犬听到人的脚步声,隔着柴门汪汪地吠叫,向白屋走来的是一个精疲力尽,满身披着雪花的求宿老人。一个“闻”字,既传出犬声,也表现了“归人”的惊喜之情;一个“吠”字,清脆有韵,仿佛轻轻地振动了寂静的山村,使画面由静转动,接着达到动而更静的效果。可以设想当疲惫地奔波在远乡僻壤,风雪弥漫,夜路茫茫,正急于寻村觅店之际,突然听到犬声或看到屋舍的灯光时,该是多么亲切而惊喜。一身的疲劳,只身的孤苦仿佛都被抛撒一空,急切地向前奔去。诗中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描绘了这样的意境,因此才使人如此回味无穷。
这首诗所以感人,主要在于诗中所描绘的是诗人从他谪迁的羁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又将这种真情实感连同自己的命运一同注入画面的景色之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从而将读者引入一种非凡的艺术境界,令其产生无尽的遐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二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辨疑
敲出这么多问题,原因在哪里?我以为是把“贫”解释成“贫穷”造成的。这里的“贫”应该作“少”或“稀少”解才合适。这种解法,《说文解字》中已有说明:“财分少也”,段注:“合则见多,分则见少”。“贫”用“少”义,在唐以前的其他书中也并不鲜见。《诗经》中《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邶风·北门》:“终篓且贫”;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有学饱而才馁,才富而学贫”。在现代汉语中,单解“贫”字虽无此义,却有“贫乏”一个词条。因此,“天寒白屋贫”这句诗意为:“为什么天冷的时候途中的茅屋就这样稀少?”换句话说,:“天这样冷,还没有看见可避风寒的茅屋!”这样讲,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好象茅屋是因天寒才稀少的。其实,这是境由心造,与常言“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所采用的方法相同。只有这种看来矛盾的东西,才能把旅人那种急迫投宿的心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真正起到加倍和进层的作用。
把“贫”作“少”解,全诗就可以理出这样一个层次:首句写日暮途穷而产生投宿的想法,次句写不见宿处焦急的心情,第三句写突然找到了驻足的地方,第四句写宾至如归的喜悦。全诗还可以分成两个场景:前两句写黄昏,后两句写黑夜,中间省略了劳顿奔波的过程。这样一来,从头顺流而下,一气呵成。因此,才可以说这首绝句的意法“首尾相衔”(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二十字如弹丸脱手”(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才可以在诗中看到一个完整的旅人形象。
正因为“贫”作“少”解,才可能有旅人从黄昏到黑夜一段艰苦的跋涉。有了这段不寻常的跋涉,才会使“犬吠”如异峰突起,显得特别耸动,那“闻”字才分外传神,那“风雪夜归人”就有如脱水而出的芙蓉,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如果没有白屋少而导致的这段跋涉,即使主人优礼相待,也不会有像回到自己家里那样温暖的感受,那“归人”一词就极为平常,谈不上精警,歧义也就由此而生。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还可以从刘长卿诗歌的特点方面加以印证。他的诗多写贬官的哀伤和蕴含寄托的山水景物,风格含蓄温和。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应属山水之类,理当有所寄托。寄托什么?只有先看一下当时的背景: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而且前面按照“贫”作“少”解理出的线索与此事的发展经过基本一致。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诗的内容是何等丰富!它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无怪诗人曾经得意地说:“风景随笔摇,山川入运筹”(《湖南使还留辞辛大夫》)。如果“贫”不作“少”解,是很难找到这些极其隐晦的内涵的。
刘长卿简介
唐代·刘长卿的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德宗建中年间,曾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刘长卿生...〔► 刘长卿的诗(733篇) ► 刘长卿的名句〕猜你喜欢
芙蓉山雉图
锦屏重重锦官宫,锦官宫苑多芙蓉。芙蓉花开仙子容,满城歌馆延秋风。秋风吹凉渡江浒,江上月明人笑语。举头无限是青山,富贵繁华定何许?风云变灭事已非,西宫南苑殊曩时。荒台野草气惨惨,翠筠冷雨秋离离。日暮萧声动霄汉,山鸡起舞云零乱。孤怀回首不胜情,对酒令人发长叹。
游芙蓉山八首·其六
花开风自柔,谷深日无晖。高萝鸟声转,葱翠摇阴霏。
孤娱有穷深,境异心不移。东峰虎长啸,西涧獐争啼。
运往人理尽,物新古道违。欣然抱奇怀,白云遥相知。
日夕意犹缅,信有忘归时。
绍熙庚戌十月偕赵仲宗舜和潘谦之曾鲁仲游九峰芙蓉寿山纪行十首 宿芙蓉寺
万叠云山踏雨来,白云依旧冒山隈。
尊垒罄尽客怀恶,衣屦沾濡僧意猜。
默坐香炉烟起伏,喜闻灵洞石崔嵬。
五更清磬丁东响,参斗横空天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