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注释:
⑴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⑵至:到。
⑶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雁群:大雁的群体。
⑷朝:凌晨。庭树:庭园的树木。
⑸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这里指诗人自己。闻:听到。

参考资料:
1. 周显才 等.檀山诗豪刘禹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14
2. 梁守中 等.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6

《秋风引》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 “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秋风引》练习题

问题: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哪些特征?(2分)             
2、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请联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简要分析。 (2分)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答案:
1、(2分)答: 秋风刚至或萧索凄凉的特点。(学生用诗歌中的“萧萧”回答,也得分)
2、(2分)答:表现了孤客对物候变化的敏感,写出了孤客羁旅漂泊思家念归的心情。
3:(4分)同意。“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的到来“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

《秋风引》阅读及答案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抒情手法是_______________,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答案及解析:

   (1).借景抒情   (2).孤独和思乡/羁旅和思归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结合“孤客最先闻”分析可知,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诗(1119篇) ► 刘禹锡的名句

猜你喜欢

秋风引

宋代曹勋

阊阖天门开九重,金茎肃萧摇霜风。
吴江木落龙庭空,鸡鸣起舞何匆匆。
胡尘高翳山□东,边声夜入乌号弓。

秋风引

宋代曹勛

阊阖天门开九重,金茎肃萧摇霜风。
吴江木落龙庭空,鸡鸣起舞何匆匆。
胡尘高翳山□东,边声夜入乌号弓。

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

明代释函可

秋风满天地,塞上最悲凉。树声和暮角,尽捲入离肠。

秋风引

清代王鸣盛

秋风一何怒,吹折江头树。

寒衣犹未成,风莫向郎处。

琴曲歌辞 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鴈羣。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春风引

宋代曹勋

忆昔上国宣和初,时平比屋欢唐虞。
天王恺乐纵游豫,翔风和气凌天衢。
苍龙颁春动时辂,晴光彩错明金铺。
扶晨官师会朝请,杂沓剑佩诸侯趋。
仗移走马退东掖,阗阗车骑喧传呼。
笙箫合沓送歌酒,游人买笑捐金珠。
太平一百六十载,四夷面内无征诛。
歌星声未断霓裳舞,胡兵直指隳神都。
苍茫万乘扣军垒,六龙不御惊镤{金辜}。
阴虹当天变白昼,中原化作羊犬区。
黄旗悠悠渡江汉,百僚竄伏天一隅。
南极三吴北燕蓟,西秦东鲁残羌胡。
至今申历遍三四,生民散尽悲巢鸟。
我每思家限淮水,摇摇心与飞云孤。
江城春风涨白浪,鸡声可数屋可逾。
兵缠九宇无花木,憔悴春风空绿芜。

春风引

宋代曹勛

忆昔上国宣和初,时平比屋驩唐虞。
天王恺乐纵游豫,翔风和气凌天衢。
苍龙颁春动时辂,晴光彩错明金铺。
扶晨官师会朝请,杂沓剑珮诸侯趋。
仗移走马退东掖,阗阗车骑喧传唿。
笙箫合沓送歌酒,游人买笑捐金珠。
太平一百六十载,四夷面内无征诛。
歌声未断霓裳舞,胡兵直指隳神都。
苍茫万乘扣军垒,六龙不御惊镤

酬东风引

宋代洪咨夔

魏郑公,田舍翁。
际敬舆,老獠奴。
斯人斯人尚如许,薄命蛾眉何足数。
野桃溪杏次第红,脱裤博酒酬东风。

秋风

宋代方回

剩喜秋风起,空庭老树间。
夜凉瞻北斗,晨爽对南山。
□□黄花近,今年白羽闲。
未妨缺耕敛,尚觉老躯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