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一)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代·李绅的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
► 李绅的诗(178篇) ► 李绅的名句〕
唐代: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唐代: 李商隐
碧城十二曲阑干,
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
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
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
一生长树水精盘。
碧城十二曲闌幹,
犀辟塵埃玉辟寒。
阆苑有書多附鶴,
女床無樹不栖鸾。
星沉海底當窗見,
雨過河源隔座看。
若是曉珠明又定。
一生長樹水精盤。
唐代: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明代: 王佐(汝学)
东风吹暖到天涯,修治栏干护好花。
无奈风光欺老眼,看花浑似隔窗纱。
東風吹暖到天涯,修治欄幹護好花。
無奈風光欺老眼,看花渾似隔窗紗。
明代: 伦以谅
水尽岩崖见,丹霞碧汉间。
女娲五色石,虞舜千年山。
地閟仙凡界,天开梦觉关。
凌风醉明月,宾主欲忘还。
水盡岩崖見,丹霞碧漢間。
女娲五色石,虞舜千年山。
地閟仙凡界,天開夢覺關。
淩風醉明月,賓主欲忘還。
明代: 王佐(汝学)
曾听经声学点头,披鳞带甲半沉浮。
须髯直驾潮初度,骨力犹翻水未流。
蓑笠不惊江上钓,飞鸣空狎浪中鸥。
云行万顷毫光射,展翮风生十二洲。
曾聽經聲學點頭,披鱗帶甲半沉浮。
須髯直駕潮初度,骨力猶翻水未流。
蓑笠不驚江上釣,飛鳴空狎浪中鷗。
雲行萬頃毫光射,展翮風生十二洲。
明代: 王佐(汝学)
南桥月色泛清波,每度春宵韵更多。
蜃阁春涛漱海黛,鳌山飞焰灿银河。
花迎素女传香粉,曲奏钧天洽笑歌。
长伴不知春有梦,何须载酒问春婆。
南橋月色泛清波,每度春宵韻更多。
蜃閣春濤漱海黛,鳌山飛焰燦銀河。
花迎素女傳香粉,曲奏鈞天洽笑歌。
長伴不知春有夢,何須載酒問春婆。
宋代: 李流谦
秋苗扫地尽,春苗破土出。
尚当积陈陈,那得有菜色。
不知终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贱士但挽嘿。
秋苗掃地盡,春苗破土出。
尚當積陳陳,那得有菜色。
不知終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賤士但挽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