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鉴赏
【注释】:
这首诗写于唐亡后不久后梁开平四年(910)。诗题中的沙县、龙溪县、泉州均在今福建境内。诗中所描写的“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景象,就是作者从沙县到龙溪县的沿途所见。
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的是安史之乱时国家残破的景象。这首诗的立意与此相仿,不过他写的不是“国破”,而是“村破”,写的是泉州军洗劫农村造成人烟绝灭的荒凉萧条景象。
过去有人评注杜甫上述两句诗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认为诗的可贵之处,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象杜诗这样只说“有”什么,不说“无”什么,确实使诗含蓄蕴藉,艺术手腕确实高明。而韩偓这首诗同时写“有”又写“无”,以“有”衬“无”,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沿途看到的村庄“有”什么呢?“有鸣鸦”;“无”什么呢?“无鸡犬”。能“见”到的是什么呢?是“花”;“不见”的又是什么呢?是“人烟”。这样,一“有”,一“无”,一“见”,一“不见”,就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破败的惨象,绘制成一幅具体形象的艺术画面,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衬托是个很好的艺术手法。以丑衬美,美者更美;以动衬静,静者更静;同样,以“有”衬“无”,也可以使“无”更显得一无所有,如果说,我们从杜诗可以看出含蓄之美,那么,我们从韩诗则可以看出衬托之妙。
古代不少诗人爱用“自”、“空”二字,常把这两个字用在同一联的上下句形成对仗,例如“山莺空曙响,陇月自秋晖”(何逊《行经孙氏陵》),“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许浑《旅夜怀远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等等。韩诗也用了这两个字,可是用法别致,另具一种韵味。他似乎觉得用一个“自”字份量还不够,所以在首句一连用了两个“自”字。他又并不把“自”与“空”对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个“空”字。“水自潺湲日自斜”这两个“自”字,和“不见人烟空见花”的“空”字,遥相呼应,表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空空荡荡,一派荒凉。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薛雪在《一瓢诗话》中称赞杜甫善用“自”字,他在列举了杜诗“村村自花柳”等一连串运用“自”字的诗句之后说:“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我们读韩偓这首诗中的“自”字、“空”字,也是能感受到诗人的“感时伤事之情”的,尽管它寓情于景,思想倾向含蓄不露。
韩偓爱花成癖,在他现存的诗集中,专门以花为题的如《梅花》、《惜花》、《哭花》等就有十多首。但是,他在写上面这首诗时,却全然没有赏花的情致。因为花同人比起来,总还是人更能引起诗人的关注。“不见人烟”了,哪还有心思赏花呢?“空见花”的“空”字,就明显地流露了他对“不见人烟”的怅惘、感伤之情。
这首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军阀的罪恶行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末动乱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贾文昭)
这首诗写于唐亡后不久后梁开平四年(910)。诗题中的沙县、龙溪县、泉州均在今福建境内。诗中所描写的“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景象,就是作者从沙县到龙溪县的沿途所见。
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的是安史之乱时国家残破的景象。这首诗的立意与此相仿,不过他写的不是“国破”,而是“村破”,写的是泉州军洗劫农村造成人烟绝灭的荒凉萧条景象。
过去有人评注杜甫上述两句诗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认为诗的可贵之处,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象杜诗这样只说“有”什么,不说“无”什么,确实使诗含蓄蕴藉,艺术手腕确实高明。而韩偓这首诗同时写“有”又写“无”,以“有”衬“无”,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沿途看到的村庄“有”什么呢?“有鸣鸦”;“无”什么呢?“无鸡犬”。能“见”到的是什么呢?是“花”;“不见”的又是什么呢?是“人烟”。这样,一“有”,一“无”,一“见”,一“不见”,就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破败的惨象,绘制成一幅具体形象的艺术画面,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衬托是个很好的艺术手法。以丑衬美,美者更美;以动衬静,静者更静;同样,以“有”衬“无”,也可以使“无”更显得一无所有,如果说,我们从杜诗可以看出含蓄之美,那么,我们从韩诗则可以看出衬托之妙。
古代不少诗人爱用“自”、“空”二字,常把这两个字用在同一联的上下句形成对仗,例如“山莺空曙响,陇月自秋晖”(何逊《行经孙氏陵》),“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许浑《旅夜怀远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等等。韩诗也用了这两个字,可是用法别致,另具一种韵味。他似乎觉得用一个“自”字份量还不够,所以在首句一连用了两个“自”字。他又并不把“自”与“空”对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个“空”字。“水自潺湲日自斜”这两个“自”字,和“不见人烟空见花”的“空”字,遥相呼应,表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空空荡荡,一派荒凉。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薛雪在《一瓢诗话》中称赞杜甫善用“自”字,他在列举了杜诗“村村自花柳”等一连串运用“自”字的诗句之后说:“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我们读韩偓这首诗中的“自”字、“空”字,也是能感受到诗人的“感时伤事之情”的,尽管它寓情于景,思想倾向含蓄不露。
韩偓爱花成癖,在他现存的诗集中,专门以花为题的如《梅花》、《惜花》、《哭花》等就有十多首。但是,他在写上面这首诗时,却全然没有赏花的情致。因为花同人比起来,总还是人更能引起诗人的关注。“不见人烟”了,哪还有心思赏花呢?“空见花”的“空”字,就明显地流露了他对“不见人烟”的怅惘、感伤之情。
这首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军阀的罪恶行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末动乱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贾文昭)
韩偓简介
唐代·韩偓的简介
韩偓,字致尧,一作致光,京兆万年(今属陕西)人。龙纪元年(889)进士。唐昭宗时以反对朱温贬濮州(今属山东)司马。唐亡,依王审知。自号玉山樵人。有艳体诗《香奁集》。...〔► 韩偓的诗(423篇) ► 韩偓的名句〕猜你喜欢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
沄沄曲江水,天借九秋色。楼台飞半空,秀气盘韶石。
载酒填里闾,吹花换朝夕。笙箫震河汉,锦绣烂冠帻。
地灵瘴疠绝,人物倾南极。先朝有名臣,卧理讼随息。
稍稍延诸生,谈笑与宾客。子来适妙年,谒入交履舄。
寂寥九龄後,此独望一国。虞翻礼丁览,韩愈俟赵德。
孤岸镇颓波,俗流未易识。我方文葆中,旋逐旌旗迹。
去思今岂忘,耳目熟遗迹。吏含殷勤言,俛仰问乖隔。
当时府中儿,侵寻鬓边白。下帷虽著书,不捄寒饥迫。
谓宜门阑士,宦路久烜赫。奈何犹差池,更捧丞掾檄。
骥摧千里蹄,鹏堕九霄翮。人生无巧愚,天运有通塞。
试观驰骋人,意气宇宙窄。荣华去路
载酒填里闾,吹花换朝夕。笙箫震河汉,锦绣烂冠帻。
地灵瘴疠绝,人物倾南极。先朝有名臣,卧理讼随息。
稍稍延诸生,谈笑与宾客。子来适妙年,谒入交履舄。
寂寥九龄後,此独望一国。虞翻礼丁览,韩愈俟赵德。
孤岸镇颓波,俗流未易识。我方文葆中,旋逐旌旗迹。
去思今岂忘,耳目熟遗迹。吏含殷勤言,俛仰问乖隔。
当时府中儿,侵寻鬓边白。下帷虽著书,不捄寒饥迫。
谓宜门阑士,宦路久烜赫。奈何犹差池,更捧丞掾檄。
骥摧千里蹄,鹏堕九霄翮。人生无巧愚,天运有通塞。
试观驰骋人,意气宇宙窄。荣华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