裼袭
裼袭 (裼襲) 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tì xí,该词语属于,分字 [裼,袭]。
![裼袭](/d/file/p3/56a266bfeab39952de51f8358a2db9f8.jpeg)
读音tì xí
怎么读
注音ㄊ一ˋ ㄒ一ˊ
裼袭(读音tì xí)的近同音词有 体系(tǐ xì)体悉(tǐ xī)厗奚(tí xī)涕欷(tì xī)惕息(tì xī)缇袭(tí xí)体惜(tǐ xī)梯希(tī xī)剔犀(tī xī)
※ 词语「裼袭」的拼音读音、裼袭怎么读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提供。
词语解释
裼袭[ tì xí ]
⒈ 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
⒉ 指穿着礼服。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
引《礼记·表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郑玄 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
孔颖达 疏:“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褻瀆使礼相变革也。”
唐 白居易 《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丧祭、燕射、士相见之礼,可得而议也,所以周旋裼袭,升降俯仰者,圣人能议之而不能为之也。”
⒉ 指穿着礼服。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连忙道‘请’。
引安公子 早已裼袭而来。”
更多词语拼音
- piān tì偏裼
- tǎn xī袒裼
- luǒ chéng tǎn xī裸裎袒裼
- tì yī裼衣
- tú tì徒裼
- tǎn tì襢裼
- qiǎng tì襁裼
- tì qiú裼裘
- tǎn xī luǒ chéng袒裼裸裎
- qū tì袪裼
- shān tì膻裼
- luǒ tì裸裼
- tì xí裼袭
- chí xí驰袭
- xí yī袭衣
- xí duó袭夺
- bā xí八袭
- àn xí暗袭
- xí bá袭拔
- xiāng xí相袭
- xí yīn袭荫
- jùn xí郡袭
- zǔ xí祖袭
- zuǎn xí纂袭
- xí rén袭人
- xí hài袭害
- shī xí尸袭
- yè xí夜袭
- tí xí缇袭
- xí hé袭荷
- yān xí淹袭
- tāo xí韬袭
- tǎo xí讨袭
※ Tips:拼音和读音的区别:读音是用嘴把拼音读出来;拼音是把嘴里的读音写下来.读音是声,拼音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