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步难移


寸步难移

拼音cùn bù nán yí

解释见“寸步难行”。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想当年在小舟中,寸步难移。”

暂未找到成语寸步难移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寸步难移)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寸步难行 元 白仁甫《东墙记》:“听了他凄凉惨切,好教我寸步难行。”
本性难移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
禀性难移 元 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楔子:“想他第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离凤阁近渔矶。
恋土难移
寸步不移
寸步不让 清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盖西国政治之基础,在于民权,而民权之巩固由于国民竞争权利寸步不肯稍让,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天下。
寸步千里 唐·卢照邻《狱中学骚体》:“寸步千里兮相闻,思公子兮日将曛。”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江山好改,本性难移 鲁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也许后来还要开口。”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元曲选·无名氏〈谢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难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鲁迅书信集·九0六·致赵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无论怎么小心;总不免发一点‘不妥’的议论。”

四字成语定位查询

※在对应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