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拼音sān shí ér lì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暂未找到成语三十而立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三十而立)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比肩而立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侧足而立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重足而立 西汉 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鼎足而立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面墙而立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墙面而立 《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而立之年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三十三天 《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